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云南日报》聚焦!昆明织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网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8 09:40:00    

掌上春城讯 4月18日,《云南日报》6版刊发文章《昆明织密“一老一小”关爱服务网——情暖桑榆 爱润新芽》,聚焦昆明关爱“一老一小”,让“老有颐养、幼有优育”从愿景变为实景。

云南日报版面截图↑

全文如下:

关爱“一老一小”,牵系着社会的温度。从“适老化改造+智慧养老”方式破解养老难题,到“爱心妈妈”填补困境儿童情感缺口,再到“快跑小哥”陪护体检,昆明市逐步让“老有颐养、幼有优育”从愿景变为实景。

【产业融合激活养老新生态】

“我今年77岁了,人一上年纪,养老就成为了心头大事,现在小区里有了养老服务中心,这让我们享受到了更加优质的服务。”近日,五华区莲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在龙腾世家小区揭牌,这让社区的张福顺老人高兴不已。作为街道养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探索,该中心将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打造家门口的全方位、一站式养老服务平台。

据统计,五华区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21.54万人,占总人口的18.22%。为顺应广大老年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的愿望,五华区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力明显提升,逐步形成具有五华特色的养老模式。

丰富供给

养老生活更舒心

“前几天,我来参观一楼的适老化生活馆,各种实用的适老化产品,都能上手体验,戴上智能手环就能测量健康指标、助行器设计得又稳又轻便。”张福顺高兴地说,书法室里笔墨纸砚一应俱全,他盼着以后能在这交到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热热闹闹地过好每一天。

记者看到,在1255平方米的空间内,防滑地面、扶手连廊、无高差通道等彰显人文关怀的适老化设计处处可见;13张日间照料床位配备了智能监测系统,可实时显示老人的健康数据。像莲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这样的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五华区已经建成5家。

在逐步完善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基础上,五华区目前已建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1家、老年幸福食堂26家,养老机构19家、床位数达4328张。

“我们引入了专业医养服务人员,组建了由医生、护士、康复师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能提供健康管理、远程诊疗、居家康复等20余项服务。”莲华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中心还设有老年大学课堂、多功能活动室,可根据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开展聊天陪伴、认知锻炼、心理疏导等服务,组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智慧养老平台还能实现线上预约、线下服务,让老年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助浴、助餐、助医等个性化服务。

科技赋能

照护服务一键上门

在手机上点一点便能申请周边养老机构的床位,查询离自家最近的爱心老年餐食在哪里,在线预约居室打扫、被服换洗等服务……作为五华区“互联网+养老”模式的创新举措,五华区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于2024年6月上线。该平台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依托,构建了老人点单、机构接单、服务人员上单的线上模式。

目前,该平台共采集录入老年人信息17万余条,对接养老机构83家、服务商40余家,集成养老机构设置区域、老年人老年助餐点地图等数据信息,构建起街道、社区、小区、家庭的四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实现线上社区居家机构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线下推动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便民等智慧医养康养服务无缝对接,并对80周岁以上老人开设老年津贴申请及生存认证线上功能,提升服务智能化、信息化和便捷化水平。

聚点成网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近年来,五华区民政局按照政府引导、专业支持、家庭参与的原则积极推进省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开展家庭养老适老化改造建设,推动专业养老服务向老年人床边延伸,完成家庭养老床位建设901户,开展能力评估5006人,提供居家上门服务1.6万次,实现居家、社区、机构相融合,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五华区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高标准建成街道级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0家,大力培育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运营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形成衔接有序、功能互补的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网络;着力打造培育一批融养生保健、健康养老、旅居养老、综合康养为一体的特色鲜明、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康养产业集聚区,促进康养银发产业提质增效;实施“招大引强”行动,精准引入国内外知名养老服务企业,持续推动姚家冲片区康养产业园开发建设;依托五华区泊心湾健康产业园打造养老产业新高地,并积极推动物产中大金石集团泊心湾国际医养中心、一心堂综合医养服务等项目建设,培育打造一批在银发产业领域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品牌。

【“爱心妈妈”温暖润无声】

党萍是昆明市盘龙区雄达茶城冰岛茶博馆的主理人,也是一名“爱心妈妈”。2024年5月,党萍响应区妇联号召,与辖区一名失去双亲的7岁女孩结对,通过温暖陪伴与教育引导,帮助孩子逐渐走出阴霾,重拾自信与笑容。

这是盘龙区妇联深化“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的一个缩影。

2024年3月,全国妇联等九部门印发《深化开展爱心妈妈结对关爱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三年行动方案》,盘龙区妇联迅速响应,以党建带妇建为引领,建立“1对1”“N对1”结对关爱工作机制,实施N项常态关爱服务,动员社会各界力量为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送去温暖帮扶,用爱点亮儿童希望之光。

盘龙区妇联依托民政部门“三类儿童”数据库,通过街道、社区妇联走访摸排,按照科学匹配、自愿结对原则,建立20名重点帮扶儿童档案,并鼓励“爱心妈妈”建立“个人帮扶档案”,因需施策、精准帮扶。

在推进“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中,盘龙区妇联整合资源,积极构建专业化帮扶矩阵。依托辖区家庭教育、亲子阅读等各类基地设立2个省级“爱心妈妈驿站”、1个市级“爱心妈妈驿站”,努力将驿站打造成为集志愿者赋能,为儿童提供心理疏导、兴趣培养为一体的关爱平台,这里也成为了困境儿童的“第二个家”。

针对困境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盘龙区妇联强化专业支持,在昆明市培训师协会心理专委会挂牌执委工作室,由专业人员带领团队,为特殊困境儿童提供各类公益心理辅导。同时,定期组织专业培训,不断提升“爱心妈妈”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干预等能力。

盘龙区妇联还鼓励基层妇联因地制宜,特色化开展“爱心妈妈”关爱服务。如松华街道组织健康“微”体验活动;滇源街道为孩子们实现“微心愿”;雄达茶文化城“爱心妈妈驿站”的“妈妈”们一到寒暑假,就前往松华街道各个社区,给孩子们送去慰问金和礼物,更带去精神鼓励。

如何让“爱心妈妈”的温暖聚沙成塔?盘龙区妇联广泛凝聚社会关爱力量,陆续招募到“爱心妈妈”50余名,涵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三八红旗手、“最美家庭”代表、妇联执委、家庭教育讲师、党员、居民群众等群体。同时,带动6家爱心企业加入盘龙“爱心妈妈”队伍。自“爱心妈妈”结对关爱行动启动以来,全区共组织关爱活动6场,惠及困境儿童100余人次。

【长效机制守护“朝夕美好”】

近年来,安宁市打造“留守安心暖”服务品牌,通过个案帮扶、特色服务、社会参与等多元化举措,织就覆盖全市留守儿童和老人的关爱网络。从“快跑小哥”全程陪护体检到“幸福食堂”饭菜飘香,从智慧养老体验馆到校外兴趣课堂,一系列精准化、特色化的民生服务,让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的美好愿景照进现实。

父母离异后,10岁的小王由罹患卵巢癌和乳腺癌的奶奶独自抚养。这个困境家庭曾一度陷入绝望——手术、化疗、放疗,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安宁市民政局联合村委会、街道办及时介入,不仅协助他们申请农村低保,还启动临时救助,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撑起“保护伞”。

2024年新年伊始,安宁市民政局联合社会组织培育服务中心开展深度帮扶——为小王提供心理疏导、安全教育和朋辈关系指导;为其奶奶开展亲职教育和喘息服务。

此类精准帮扶已成常态。通过入户走访和邻里问询,当地建立“留守安心暖”项目,创新实施“五查”“六个一”服务和“九个一”举措,形成农村留守儿童“四类四级”、留守老人“三类三级”干预管理体系,实现“照料服务有体系、日常关爱有行动”的精准化目标。

“大爹,我来接您体检,慢些走。”在八街街道招霸村,身着统一制服的“快跑小哥”志愿者正搀扶老人上车。这项为65岁以上老人提供的体检接送服务,从上门接送到全程陪检,志愿者们细致的服务赢得交口称赞。

同样温情的场景出现在连然街道螳川社区。每周一,20余名居民在“金色阳光”音乐班拍打非洲鼓。在“哒咚咚哒”的韵律中,李阿姨兴奋地说:“一直想学葫芦丝,如今在家门口就有机会学习。”

“您儿子的助学金到账了。”县街街道宁泊社区的电话解了受助家庭燃眉之急,这是“双龄共养”项目的帮扶成果。2024年,安宁丰源矿业捐赠10万元,资助30名困难老人和16名困难学生。该项目对“一小”的补助覆盖幼儿园至大学各阶段,涵盖校服、餐补等费用。

“安e养老”适老化体验馆展现智慧养老新探索。位于移动营业厅内的体验馆设有居家服务体验区,配备智能家居和健康监测设备,定期举办的反诈培训、健康讲座更使其成为老人的社交课堂。

八街街道12个“幸福食堂”化身老人“暖心厨房”。科学配餐结合优惠价格让老人们赞不绝口。“每天都能吃到可口实惠的饭菜。”

街道还联合卫生院开展送医上门,65岁以上老人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06%,免费体检全覆盖。

针对未成年人打造的“七彩假期”“造梦工坊”等校外课堂,既解决托管难题又培养兴趣特长。

2025年,安宁市计划新增适老化床位50张,累计达586张;开展“护蕾”行动服务3万人次;实现留守儿童老人关爱全覆盖。“我们将以绣花功夫做好‘一老一小’服务。”安宁市民政局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留守安心暖”品牌,守护每个家庭的“朝夕美好”。

来源:云南日报

记者:龙舟 王琼梅 尹朝平 通讯员:潘文丽

责编:黄璐

编审:符亚丽

终审:周健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