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战云密布、社会激荡,是中国近代史的关键篇章,亦是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转折点。
在民族存亡的危急关头与新旧文化的激烈碰撞中,艺术家们满怀救亡热忱与革新精神,于颠沛流离间坚守创作,不仅留下了丰厚的视觉遗产,更奠定了现代中国艺术的诸多基石。
7月15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迎来了三场精彩展览的开幕,带领观众重返波澜壮阔的20世纪30年代艺术现场,体味艺术家们于困境中的坚守、探索与突破。
◆展览一◆
激越至沉静——山水风景中的陈树人与方君璧

陈树人(1884-1948),1884年生于广东番禺。先后在广州十香园与日本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绘画。他与高剑父、高奇峰合称为“二高一陈”,是“折衷派”(“岭南画派”)的代表艺术家。
方君璧(1898-1986),1898年生于福建福州,1912年前往法国巴黎生活,后考入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其创作以西洋画为主。
陈树人、方君璧有共同的文化交游圈。深入参与政治的特殊经历,令陈树人、方君璧体会到政治运动变革中巨大的外势压力。作为身处变局漩涡中心的亲历者,他们付出了自己或至亲至爱的泪和血,以承受喧闹、斗争与牺牲。
在逆境之中,二人很少以激烈的言辞进行表达,而是在纠葛与怅然中保持坚韧。绘画,成为一种隐秘的抒情方式。

(左)陈树人,自题种园图并序,纸本,23.3 × 17.9cm,1921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右)方君璧在画室中作画,1938年
在创作中,二人将视线转向自然,感受自然风景,并专注地描绘其本身。在人与自然的交汇之间,他们消解内心的郁结,安顿内在的心灵,坚定个人的精神操守。
这些山水、风景绘画,不应仅仅被定义为对于自然的再现,而更包含了在巨大外势压力下感到无可奈何之时,流露出的兴叹。这种隐曲、幽微、沉静的绘画美学,既关乎艺术家的个人性情,也承载着陈树人、方君璧作为历史亲历者对于激越现实的回应方式。
◆展览二◆
艺为星火:一八艺社的时代档案——一场对真切与先锋精神的重访

1930年5月21日,一群就读于国立杭州艺专的青年学生在西湖之畔改组创办于1929年的“西湖一八艺社”,正式成立中国第一个左翼美术学生团体——一八艺社。
他们脱胎于“为艺术而艺术”的窄小,拒斥虚饰与空谈。在国难当头与文艺更新的历史交汇中,举“为人生而艺术”作旗帜,走出苏白堤,走向拱宸桥,走入更广阔的现实世界,以创造之力回应时代之问。他们开启中国先锋美术的集体实践路径,并为中国革命文艺立下典范。他们的创作,既是时代的注脚,更成为抵抗遗忘的火种。

1931年秋,为送别即将赴法留学的黄显之,在校“一八艺社”成员在西湖边合影留念
展览《艺为星火:一八艺社的时代档案》并非一次标签式的纪念。而是一场由档案为牵引、以个体回声为火种的精神召唤。我们尝试将细节故事织入具体年表,在文本与图像、作品与回忆、历史物料与个体命运之间建立关联。
展览聚焦 “一八艺社”相关的四个团体及其四次关键展览,透视其中的演变脉络,重构一个共同的一八艺社图景,进而追问:在现代中国初兴的历史现场,这些艺术“新芽”们是如何看世界,表现世界,乃至以自身之力介入世界?
◆展览三◆
莫忘初业第一程——早期北平艺专的国画课堂(巡展)

108年前,蔡元培提出“美育代宗教说”,将“美育”看作是改造社会的重要方式。一大批对于美育、美术抱有极大希望的有识之士,也希望通过美术专业的学校教育,培育人才,增强国人审美,改变社会风气,实现民族的复兴。
107年前,1918年4月15日,北京美术学校的成立,是美育救国思想实现的一个里程碑。
1922年,北京美术学校更名北京美术专门学校之后,成立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画系。在初创时期的教师心中,美术学校的育人目的不仅是对于技艺的培养,培养一个能够了解中国艺术审美,改造社会的人才,才是学校美术教育的最终目标。

1928年艺专校景之一 —— 学校大门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近年在馆藏整理中,重新发现了萧俊贤、贺良朴、萧谦中、王梦白、邵逸轩、朱葆慈、汪公严、郑曼青、王雪涛等9位早期在艺专任教的中国画名师的一大批课徒画稿留存,根据考证,课徒画稿的创作时间从1918年北京美术学校建校之初一直延续至1920年代末,是目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入藏最早的一批藏品。
本次展览,以这批馆藏早期北平艺专中国画课徒画稿为基础,综合新近修复的早期北平艺专的学生作业及同时代的珍贵史料,绝大部分展品为首次展出。

山水画稿片(之五)萧俊贤 约1918年 28×33cm 纸本墨笔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通过作品、图表、文献、照片等方式,钩沉、勾勒早期北平艺专中国画教学的方法与面貌。在图画讲义中,在教授论述中,在历史图像中,寻找中国近代中国画教育的初型和初心,并探讨一直在教学中传承的“精研古法”“首重精神,不贵形似”的中国画学传统与美育救国的时代背景的紧密关系。
本次展览题目取意自1928年中国画系主任萧俊贤为毕业生题写的祝辞——“他年令誉寰中满,莫忘初登第一程”。莫忘百年之前美育事业的初心,莫忘在美育刚刚起步时期北平艺专先贤做出的努力,以及留下的宝贵遗产。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图|广美美术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