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李晓东
【文化中国行】
四川夏季多雨,既考验防汛响应,也考验文物保护工作。
“土遗址包括建筑土遗址、古城、关隘、陵墓等。它们力学强度低,易受水、风和可溶盐的侵蚀破坏,易在水中崩解、松散,是遗址文物中最难保存的一类。”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研究所所长张兵峰说,对于三星堆、金沙这样的土遗址,当地正加强预防,将被动抢救转变为主动防控,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对遗址本体的影响。
“三星堆遗址就在鸭子河边,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就是洪水和地震。”三星堆遗址管委会规划建设部部长肖灿说,他们采取了系列防洪防水和减震措施,防范灾害侵袭,对大雨冲刷部分,专家团队也采取了针对性措施进行修复和保护。
肖灿说,三星堆遗址是一个南方潮湿环境下的土遗址,有蚂蚁在城墙内打孔筑巢、植物根系在城墙内扎根。他们正联合科研单位开展多学科研究,以生态环保的方式消除蚁虫害和各种微生物的危害,以本土浅根系植物替代发达根系植物,对城墙形成覆盖性的保护,雨水冲刷带来的危害也大为减小。
“为保护金沙遗址免于自然灾害,我们最核心的策略是维持遗产赋存环境的稳定性。”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说,金沙遗址祭祀区保护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摒弃传统化学材料介入,转而通过遗迹馆整体覆盖,隔绝风雨侵蚀,并构建起“监测—预警—调控”一体化系统。
“我们在祭祀区布设温湿度、裂隙位移、光照紫外、空气质量和地下水传感器,实时追踪环境波动,动态调节空调与地下水埋深,控制赋存环境的稳定,抑制遗址本体的劣化发展。”王方说,这种“监测先行、调控前置”的模式,正是对预防性保护理念的实践,将干预从“事后修复”转为“事前防控”。
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均制定了健全的管理制度,由专业人员开展日常巡查、日常维护和专项维护,通过日常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对文化遗产的可持续保护。
“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永续传承、宣传普及等,离不开公众的认同与行动。希望公众能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四川省文物局副局长何振华说。
本文刊于《光明日报》( 2025年07月07日 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