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业学院,不是校企合作的简单“翻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6 05:23:00    

【专家视点】

作者:汤 霓(教育部职业教育发展中心副研究员)

产业学院作为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的新探索,近年来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它不仅承载深化校企合作的使命,更肩负重塑职教生态、服务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重任。然而,产业学院的创新深度与实践复杂性并存,其发展既展现出突破传统模式的潜力,也面临着现实中的结构性挑战。如何实现从政策支持、区域协同到能力建设等多维度系统升级,成为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建立产业学院是一场深刻的模式创新与生态重塑

产业学院并非校企合作的简单“翻版”,而是一场深刻的模式创新与生态重塑,实现了五大维度的关键突破。

组织形态从“简单合作”走向“命运共同体”。传统校企合作多以项目为纽带,组织边界分明。产业学院则致力于打造校企“责权利一体化”的命运共同体,通过实体化运作形式,实现组织形态的根本变革。这种结构性重构使产业学院能突破传统项目合作局限,形成校企利益深度绑定、责任共担共享的紧密型组织形态。

资源配置从“优势互补”迈向“要素融合”。在传统校企合作中,双方提供的资源虽互补,但使用相对独立。产业学院将人才、技术、资金、场地、设备等要素进行混合配置,打破校企资源边界。校企双方通过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实训基地、创新平台与师资队伍,形成全方位资源整合机制,显著提升资源使用效率。

运行机制从“协议约束”跃升为“系统治理”。传统校企合作往往依赖松散协议约定,缺乏有效治理结构。产业学院则构建包括理事会、董事会等在内的现代治理体系,形成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系统治理机制。这种模式既保障校企主体地位,又使双方在共同目标下协同运作。

功能定位从“人才培养”升级为“产学研创一体化”。传统校企合作功能相对单一,主要聚焦学生实习与就业对接。产业学院则可以实现功能多样化,它既是人才培养基地,也是技术研发中心、成果转化平台和社会服务窗口。通过这种功能拓展,使产业学院成为连接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枢纽,形成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双向增值。

利益联结从“各取所需”转向“价值共创共享”。传统校企合作多基于“利益交换”,缺乏深层利益纽带,合作关系相对脆弱。产业学院则通过构建多样化价值分配机制,如实施校企共同持股、专利成果共享、技术转化收益分成等具体措施,明确量化各方贡献并建立对应权益分配标准,从而将合作从利益交易转变为价值共生关系,保障合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产业学院面临着结构性挑战

尽管产业学院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实践中彰显出独特价值,但其发展进程中仍面临一系列结构性挑战:

校企“双主体”治理不易协调。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长期分立发展,形成了截然不同的运行逻辑。职业院校注重长周期育人过程,强调公益性与稳定性;企业则追求市场效益,重视短期业绩表现。这种根本性差异导致校企在决策机制、运行节奏、评价标准等方面难以协调,使“双主体”治理面临深层次矛盾,部分产业学院出现“形合神离”现象。

教育与产业资源难以有效转化。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技术应用之间存在天然断层,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即使在产业学院平台聚集,也面临“两张皮”难题。教师、工程师与研发人员遵循不同的专业标准与工作模式,容易出现“专业孤岛”现象。这种结构性障碍制约着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服务各环节的有效贯通,限制协同创新效应的充分释放。

体制机制差异阻碍深度融合。校企双方在人事管理、资源配置、财务核算等方面存在体制机制差异,这种差异容易影响产业学院的资源深度融合、人才双向流动、成果共享共用,阻碍“命运共同体”的实质性构建。

人才评价体系割裂影响能力建设。现有教育与产业的人才评价体系存在割裂,支持“跨界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相对缺乏。职业院校教师参与产业实践的有效激励不足,企业技术人员转向教育领域面临职业通道受限。这种人才生态的结构性短板,制约了产业学院核心能力的培育与发展,成为其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需构建系统方案

面对产业学院发展中的结构性挑战,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推动产业学院从初步探索迈向成熟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宏观层面,优化政策与治理机制是突破“双主体”瓶颈的关键。政府部门应打破“条块分割”壁垒,建立教育、产业、科技等多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形成政策合力。一方面,完善职业教育产业学院专项政策与制度保障,明确其应有定位和运行规范,赋予其相应办学自主权和体制机制创新空间。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投入与税收激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源向产业学院汇聚。同时,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深度参与产业学院建设的企业给予土地、信用、人才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激发企业投入的内生动力。

中观层面,构建区域协同生态是激发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重要途径。地方政府应将产业学院建设纳入区域发展战略,实现产业规划与职业教育布局的有机衔接。推动构建“产业集群+产业学院群”的协同发展模式,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圈。通过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形式,建立区域性产业学院联盟,促进资源共享、经验交流与协同创新。搭建区域产教融合服务体系,提供产业学院建设的信息对接、项目孵化、成果转化等综合性支持,降低校企合作交易成本。通过区域协同机制,避免产业学院“孤岛效应”,形成集群优势和规模效应。

微观层面,强化人才与平台建设是突破能力瓶颈的核心策略。产业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依赖于高水平人才队伍与创新平台的协同构建。一方面,应打造“双师双能型”教师、企业工程师、技能大师组成的复合型教学团队,完善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和基于贡献的多元评价激励体系,激发跨界人才创新活力。另一方面,需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难题,建立校企联合攻关机制和共享型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完善知识产权共创共享制度与成果转化通道。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6日 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