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日报·新福建客户端7月1日(记者 黄星榕 傅韬旭 通讯员 厦公宣)“欢迎来到厦门公安的啵啵间!只要动动手指头完成刷单任务,就能不劳而获,绝对让你血本无归!心动不心动?”暑期前夕,备受广大网友喜爱的厦门公安反诈直播间,开进了厦门市的中小学课堂。民警化身“主播”,向学生们介绍常见诈骗手法,进行暑期安全提醒。
这种接地气、入人心的反诈新招,正是厦门公安推动反诈工作法治化、系统化升级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厦门市公安局持续深化法治公安建设,以《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与实施为契机,探索构建打击治理新机制,推动反诈“厦门经验”全面迈入法治化的2.0时代。
2020年至今,厦门市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已经连续5年同比下降。厦门市跨部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新机制,已成为厦门市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成果,被中央政法委评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优秀创新经验。
提升技术反制新战力
与传统的电信诈骗相比,网络数据规模庞大、传播链路复杂。如何抢先一步找到潜在受害对象实施拦截,是公安机关破解反诈谜题的关键。
厦门市打击治理中心借助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等手段,批量识别诈骗网站和APP,精准找出被骗子盯上的潜在受害人,并联合通信运营商研发预警模块,每天从上亿通电话中精准识别、实时阻断诈骗电话。2020年以来,已经累计识别并阻断诈骗电话434万余通;持续扩大警银合作网络,建立完善溯源查询机制,全方位追踪资金流向,实施“7×24小时”紧急止付机制。2020年以来,成功阻止15.64万名受害人继续汇款,避免群众经济损失达27.75亿元。
“对于紧急预警,以110指令形式推送派出所由民警按接处警标准处置,高危预警则要求民警24小时见面。”厦门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反诈工作处处长胡建跃介绍。
6月19日,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接到一条预警指令,市民李先生可能正在遭遇“股票投资”网络诈骗。此时,李先生已经在银行取现,准备前往外地缴纳“保证金”。禾山派出所社区民警林辉跃接收指令后,立即电话联系李先生,告知其可能被骗。
面对民警的来电劝阻,李先生不以为然,称自己取现是为了还钱,仍准备继续前往外地。林辉跃没有放弃,一边持续联系李先生进行劝阻,一边向厦门市打击治理中心报告,协调海沧分局警力协助拦截李先生车辆。短短一小时内,林辉跃就给李先生打了10余通电话劝导,苦口婆心的“轰炸”终于让李先生停下脚步。随后,海沧分局民警也很快找到李先生,在民警面对面的耐心劝导下,李先生最终意识到自己遭遇诈骗,停止了付款。
探索全民反诈新路径
5月,厦门某商圈珠宝店,两名“不看款式,只了解克重、额度”的“奇怪”客人引起了店长的注意,随即,店长便通过店内联防专线报警,厦门市公安局思明分局梧村派出所民警快速到场,成功将刚刚入厦的4名犯罪嫌疑人一网打尽。
警民联动快速破案,是全社会越来越多力量加入反诈的真实写照。“打击诈骗道路上,全警反诈只是起点,全社会反诈才是终点。”市打击治理中心民警洪恒亮介绍。
目前,厦门市各行各业协同反诈的“防火墙”不断筑牢筑强——联合市医保局,签订防骗宣传紧急联动备忘录,充分依托全市2000余家医药机构开展反诈宣传;联合市教育局,制定出台全市校园防骗宣传工作方案,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暑假前“防骗一堂课”;与本地12家大型企业合作,对求职人群开展针对性宣传,覆盖全市132万名灵活就业人口。
不仅如此,反诈防骗的“朋友圈”也在不断扩大——动员外卖骑手、快递员、网约车驾驶人等群防群治力量,携手外卖平台开展反诈防骗宣传,1700余名骑手成为“反诈骑手”,将印有反诈提醒的垫餐纸连同外卖物品送到顾客手中;定期在派出所开展反诈培训,邀请网约车、保安行业工作者参加,介绍典型骗局、揭露诈骗手法……越来越多的行业人员化身“反诈哨兵”,合力筑牢反诈防线,守护市民“钱袋子”。
2月,“快递小哥”柯某敏锐地发现运送的物品重量明显与实际情况不符,便联想到民警宣传的寄送现金的诈骗手法,便立即请求民警核实,并成功拦截;“网约车”司机接到订单,李女士转运黄金到外地,瞬间想起厦门警方反诈宣传的“线下实物交易”套路,当机立断、现场报警,协助警方成功拦截一场“高收益”骗局的发生……
此外,今年6月16日,由厦门市公安局湖里分局、湖里区殿前街道和厦门广电联合拍摄制作的微电影《红色蔽护》斩获第十七届海峡论坛·海峡视听季网络微电影“最佳作品”奖,这已是该部作品第4次获得国家级奖项。这源于厦门市“一‘鹭’同心 反诈同行”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的孵化。一次反诈短视频征集展播活动,能够在短时间能得到全社会广泛响应,体现出厦门市公安局在反诈工作上多年持续发力。
不论是骑手司机帮助拦截骗局,还是课堂响起防骗“警铃”、外卖单化身警示牌,各行各业协同发力,万千市民成为反诈防线上的“火眼金睛”,“全社会反诈”便从愿景走向现实,为“厦门经验”法治化2.0时代标注了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新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