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线职工深情讲述“我与工会”的暖心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21:00    

原标题:一线职工深情讲述“我与工会”的暖心故事(引题)

坚实的桥梁纽带 温暖的职工之家(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维砚 窦菲涛

今年是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百年初心不改,百年砥砺奋进。中国工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成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

进入新时代,中国工会组织动员亿万职工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连日来,多位一线职工向记者深情讲述和工会娘家人之间的暖心故事,盛赞工会是温暖的职工之家,是广大职工信赖的娘家人、贴心人。

有一种温暖,叫工会在身边

黑龙江省五常市职工李雨明和工会的故事开始于2014年的一通电话。

李雨明曾是一名武警战士,他身患重病依然情系世博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他也因此被评为“上海世博会先进个人”。为了给他治病,本就拮据的家庭多了不少“窟窿”。

“你的情况可以申领补助”“有任何困难都可以找工会”……五常市总工会的主动来电,让李雨明心里热乎乎的。

距离五常市约260公里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是工会送温暖活动的发源地。从1982年开始,这份温暖一直陪伴在职工身边。

给在农村“拉脚”的父亲找活儿干、帮助自己对接医疗资源、给生病的孩子找大夫……每当李雨明遇到难处,工会总是及时伸出援手。李雨明感叹:“有一种温暖,叫工会在身边。”

同样被娘家人暖到的还有在北京的美团外卖骑手高丰。

“我们20多个骑手和工会干部一起包饺子,迎新春。”2023年的年夜饭,高丰至今难忘。

2019年夏天,高丰加入工会组织,没多久,就被贴心的工会服务、丰富的会员活动“圈粉”。2022年,在工会支持下,高丰还报名参加了“骑手免费上大学”项目,在国家开放大学深造。

工会的“热心肠”让高丰印象深刻。“2022年冬天,工会出面与小区物业协商,划出了‘停车位’,解了我们的‘停车难’。”高丰告诉记者,1个月后,小区附近还新建了供骑手和快递员休息的工会驿站。

现在,高丰所在商圈的不少商家都向骑手推出爱心餐,刷工会会员卡就能享受优惠。“骑车10分钟就有1个工会驿站”,让更多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感到温暖触手可及。

照亮技能成才路

“随着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深化,在各级工会推动下,产业工人的地位不断彰显、获得感不断提升。”皮志勇“复盘”自己从一线工人成长为行业领军人才的工匠之路时,总会提及工会组织的托举。

皮志勇是国网荆门供电公司检修分公司二次检修二班班长,2004年,29岁的他参加了湖北省总工会、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举办的湖北省电力职工高技能比武,斩获综合成绩第6名,成功“入驻”省公司人才库。

此后,皮志勇在各级工会组织的岗位练兵、技能比武中表现出色,踏上了技能成才“快速路”。2012年12月,皮志勇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在各级工会的资金、资源支持下,这间180平方米的工作室成为技术难题的“攻坚室”,创新成果的“转化站”。目前,工作室已攻克2000多个生产技术难题,成功申报46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明专利。

工会组织也照亮了在他乡务工的邵书芳的成长路。

“学历提升后,收入翻番,在深圳站稳了脚跟。”今年39岁的邵书芳在广东深圳一家传感器制造公司工作。2024年5月,她通过深圳市总工会的“圆梦计划”,拿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人生迈上了新台阶。

2017年底,只有高中学历的邵书芳通过工会“圆梦计划”报考了自考专科。2018年9月,她进入深圳市职工继续教育学院财务管理专业学习,“上课都在周末,学校有工会志愿者帮忙照顾孩子,特别适合我这样的‘宝妈’。”

在学校,邵书芳还成为工会志愿者。2021年9月,尝到甜头的她继续攻读本科,并在2022年获评中级职称,成功落户,成为新深圳人。

最坚强的依靠

2012年,王国州进入江苏金桐表面活性剂有限公司成为一线操作工。13年过去了,他不仅走上管理岗位,还被评为南京工匠,获得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

2018年开始,王国州每月的工资条上多了一笔技能津贴。得益于南京市总工会开展的行业性、区域性集体协商,获得技能大赛第一名享受技师待遇、南京工匠享受高级工程师待遇、南京市职工创新工作室领创人享受每月300元津贴等内容被写进集体合同。

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工会组织坚实的依靠,让王国州和工友们对手中的技能饭碗更有底气和信心。

今年3月,南京江北新材料科技园开展区域性(行业)集体协商,王国州作为职工代表全程参与。这次协商,不仅提升了园区化工企业职工基本工资,还提出给予职工技能提升一次性奖补,园区职工的提技热情越来越高。

工会组织不仅帮职工谈“薪”,也为职工护“薪”。

来自贵州的职工曾黔没有想到,短短两天,工会就帮他讨回了5600元工资。

此前,曾黔在福建省厦门市枋湖西二路的一家快递服务站从事快递分拣。由于身体“吃不消”,他向站点提出了离职申请,但站点负责人却以“招不到人,工作无法交接”为由,拒绝支付工资。4月20日,曾黔拨打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求助。

当天下午,曾黔就接到了湖里区总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员曾焕生打来的电话。随后,他积极配合曾焕生提供用工协议、打卡记录等材料。曾焕生第一时间联系了站点负责人,并通过“一函两书”制度中口头提醒的形式,推动站点负责人主动与曾黔沟通调解。

4月22日,在湖里区总工会见证下,双方进行线下调解,站点负责人现场向曾黔支付了工资。

“感谢娘家人‘撑腰’,我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曾黔激动地对记者说。

(中工网北京4月26日电)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