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的镜头穿过层层绿意,定格在即墨区龙泉街道的莲花田园示范片区,这里的荷叶正捧着晶莹的晨露,粉白相间的莲花在风中舒展裙裾,把盛夏的暑气都摇成了诗意的碎片。7月24日,青岛早报记者走进这片田园,恰逢莲花盛放的旺季:粉荷垂露如美人含眸,绿盖翻风似碧波荡漾,游客沿着木栈道缓缓穿行……作为即墨区乡村振兴的样板工程,这里早已不是单纯的赏景地。近年来,龙泉街道将14公里长的山水廊道,打造成农文旅交织共生的生命体,用蓬勃的绿意书写着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奋进篇章。

游人欣赏荷塘景色。林秀桂 摄
莲花田园四季皆风景
当钢筋水泥的丛林让人喘不过气时,在星空下搭起帐篷,听蛙鸣代替车笛,成了当代人对“诗和远方”最朴素的向往。每逢周末或假期,莲花田园示范片区的露营地就成了都市人的“精神充电桩”。墨绿色的帐篷像一朵朵蘑菇绽放在树荫下,天幕撑起的方格里,有人煮着咖啡看云朵飘过,有人铺开餐布分享自制的点心,孩子们追着蝴蝶跑过草地,惊起几只停在狗尾草上的蜻蜓。

莲花田园美景。李世明 摄
夜幕是这片田园最神奇的魔术师。当最后一缕夕阳吻别莲花的花瓣,花海乐园里便燃起熊熊篝火。橘红色的火焰把人们的脸庞映得通红,有人弹起吉他唱起老歌,有人拉起手跳着自编的舞蹈,市民李莎带着孩子坐在草垛上笑着说:“白天还觉得热浪灼人,这会儿坐在草地上,吹着带荷叶香的风,听着大家的笑声,反倒觉得浑身清爽,连孩子都说明天不想回家了。”
盛夏的莲花田园,每一寸土地都在释放着治愈的能量。荷塘里,粉白的莲花与碧绿的荷叶缠绵相依,偶有锦鲤从叶底游过,搅碎满池倒影;岸边的垂柳把枝条垂进水里,像少女在梳妆打扮;而掩映在绿树丛中的农家乐,正飘出炖鸡的浓香。市民汪雪一家是这里的常客,暑假一到,她就带着父母和孩子住进了岭上自然村西的林间营地。“你看这环境多好,老爸拿着鱼竿在池塘边能坐一下午,老妈跟着村民去挖野菜,孩子光着脚丫在小溪里捞小鱼,我呢,就在帐篷里看看书,晚上跟他们一起烧烤,这样的假期才叫真放松。”她指着不远处正在摘莲蓬的老人说,“上次来还跟当地村民学了剥莲子,现在家里煲汤都忘不了放几颗,这才是生活该有的味道。”
据介绍,莲花田园的魔力在于“不刻意”。这里没有过度雕琢的景观,没有喧宾夺主的商业设施,只是把自然原本的样子轻轻擦亮。“我们要做的不是打造景点,而是修复生态,让乡村本身的肌理自然呈现。”龙泉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宝鑫站在荷塘边,望着远处正在写生的学生们说,“你看那些美术生,他们要的不是人工堆砌的假山,而是晨雾漫过稻田的朦胧;那些来研学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仿真的标本,而是亲手摘下的玉米、亲眼看见的蝌蚪。我们要让莲花田园一年四季都有看头:春天采草莓、挖荠菜,夏天赏荷花、摸鱼虾,秋天摘苹果、打板栗,冬天煮地瓜、看雪景,让游客来了就不想走,走了还想来。”
如今的莲花田园,早已超越了“农家乐”的范畴。这里有自然研学基地,孩子们可以跟着农业专家认识200多种植物;这里有艺术写生区,画板支在荷塘边,颜料里都混着青草香;这里有农耕体验园,城里来的年轻人学着用锄头翻地,汗滴进泥土里,才懂“粒粒皆辛苦”的意义。农文旅的深度融合,让这片土地既保持着乡村的本真,又充满了现代生活的意趣。
400亩“花海乐园”令人醉
谁能想到,如今游人如织的“花海乐园”,一年前还是片让人头疼的荒林地!满贡村的老人告诉记者,那时这里杂草长得比人高,下雨天泥泞难行,连村里的孩子都不爱往这儿跑。转折始于2022年,龙泉街道的干部们带着测绘仪走遍了20多个村庄,最终决定以莲阴河为轴,织成一张生态与文化交织的网。
今年春天,这张网迎来了最亮眼的一颗明珠。在政府的牵线下,满贡村和蒲渠里村的合作社与一家文旅公司“联姻”,共同盘活了这片400亩的荒地。“我们没砍一棵树、没填一口塘,只是把杂草除了,把小路修了,在空地上种上花,在水边搭起木栈道。”满贡村党委书记刘永龙说。
“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游客来了能放下手机,真正感受田园生活。”龙泉街道“花海乐园”农旅融合项目负责人徐聪敏指着农耕体验区说,“你看那片玉米地,游客可以自己摘了去磨坊磨成面;那边的小菜园,游客可认领一块地自己种;还有那口老井,孩子们最爱学着大人的样子打水,这种瞬间特别有意义。”徐聪敏告诉记者,现在每天来乐园的游客差不多有2000人,停车场里挂着鲁B、鲁G、鲁E牌照的车排成长龙,不少游客都是冲着这份“原生态”来的。
这片土地的重生,最直接的受益者是村民。刘永龙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有300多户,家家都入了股,年底能分红;村集体也占了股份,有了稳定收入;项目里100多个用工岗位,优先雇本村人,像保洁、保安都是村里的村民,一个月能挣三四千元。以前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少人听说家里搞起了项目,都辞了城里的工作回来干,守着家就能挣钱,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呢?”
抱团发展让“流量”变“留量”
站在莲花山顶俯瞰龙泉街道,会发现这里的山水本就是天造地设的画卷:远处青山如黛,近处稻田似毯。但就在几年前,这些美景还藏在深闺人未识。“那会儿各村各户守着好山好水,却不知道怎么‘变现’,游客来了顶多拍张照就走,留不住人,更带不来收入。” 龙泉街道相关负责人回忆起当初的困境,语气里满是感慨。
转机始于2022年《莲花田园片区三年建设方案》的出炉,“一廊一环三组团”的空间布局应运而生。以莲阴河、莲花山为生态廊道,串联起20多个村庄;用一条14公里的旅游环线,把赏花、采摘、研学、住宿等业态串珠成链;再划分出欢乐莲山、未来乡村、莲湾美村三大功能区,让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
在这场蜕变中,“抱团发展”是最关键的密码。过去各村单打独斗,你搞采摘园,我也搞采摘园,结果谁都吃不饱。现在统一规划,沿线各村庄主动参与,整合乡村资源进行深度开发。街道通过一体化改造,以出租、合股、自营等形式提高闲置资产、资源的利用率,探索出一条“市场主营、政府助营、村庄合营”的抱团运营新路径,把资源优势真正转化成发展优势。
如今的莲花田园,早已不是“看一眼就走”的景点,而是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休闲目的地。游客可以上午在“花海乐园”赏花露营,中午去农家乐吃炖鸡和萁馏,下午到农耕体验区摘蔬菜,晚上住民宿看星空;第二天去萌宠乐园喂动物,去直播间体验带货,临走时再带点黑小麦面粉、手工火烧当伴手礼。这种“吃喝玩乐购娱”一站式体验,让游客的消费从单纯的门票扩展到餐饮、住宿、购物等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莲花田园示范片区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长320%,真正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延伸 /
乡村新画卷不止于美 更在于富
站在莲花山顶远眺,夕阳为这片土地镀上了一层金边:荷塘里的莲花还在轻轻摇曳,“花海乐园”的帐篷里透出温暖的灯光,民宿的烟囱升起袅袅炊烟,村民们在广场上跳着广场舞,孩子们追着萤火虫奔跑……这幅生机勃勃的画卷,不仅有“美”的底色,还有“富”的内涵,更有“兴”的动能。
龙泉街道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样本:不搞大拆大建,而是在原有生态和文化的基础上精雕细琢;不追求短期效益,而是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不让少数人受益,而是让全体村民共享成果。正如李宝鑫所说:“乡村振兴不是涂脂抹粉,而是要让乡村有灵魂、有活力、有温度。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乡村‘松绑’,让它自然生长,让村民在自己的土地上,既能守住乡愁,又能拥抱未来。”
当最后一抹晚霞消失在远山背后,莲花田园的灯光次第亮起,荷塘边的虫鸣声愈发清晰。这片土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那些盛开的莲花,不仅装点了夏天,更照亮了乡村振兴的前路。在这里,绿水青山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最厚的家底;在这里,田园生活不仅是诗歌里的意象,更是可触摸的幸福;在这里,每个村民的笑容里,都藏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袁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