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是纲。崆峒区花所镇立足资源禀赋,深耕种植、养殖、文旅等领域,以“多元联动、链式发展”破题,让富民产业扎根乡土,绘就“业兴村美、民富景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奖补资金拿到手,养牛底气更足了!”花所镇养殖大户杨超的话道出了养殖户的心声。
为推动畜牧产业提质增效,花所镇紧扣“红牛十条”政策,先后召开专题会议3次,精准解读《平凉红牛管理保护办法》《关于建立平凉红牛“行政+技术”双包工作责任制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组织人员入户宣传红牛十条政策及养殖管理技术要点300人次,累计投放奖补资金104.6万元。
通过“养殖小区+农户”模式,花所镇建成红牛养殖小区1处,构建形成“统一防疫、集中销售”的闭环管理链条,带动22户群众参与养殖,推动“牛产业”成为群众增收的“稳定器”。截至目前,该养殖小区新增平凉红牛642头,现存栏量742头。
花所镇立足产业发展,以“双千”基地为引领,创新经营模式,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激活乡村发展活力。
投入700万元打造千亩山药基地,配套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通过“企业引领+农户跟进”模式,带动5家经营主体与30户农户协同试种,从土壤检测到田间管理全程提供专业指导,为规模化种植积累了宝贵的“本土经验”。
依托千亩夏菜基地,带动210户群众分散种植高原夏菜1000亩,产品直供庆阳、定西等地。其中,洋姜种植达540亩,预计年产量超400万斤、年产值可达270万元。
种植与管护环节吸纳周边70余名村民就业,每人每月增收超2000元,不仅有效盘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更让“花所产”香飘四方、畅销各地。
“滩涂地养蟾蜍,一年能挣1万多!”塔山村杨烈琴的话里满是惊喜。
花所镇紧扣中医药产业发展机遇,盘活200亩闲置滩涂地,打造“仿野生”蟾蜍养殖基地,产出的蟾酥、蟾衣直供药企,年产值达260万元,并带动23户群众参与管护和养殖,人均年增收1.4万元,让“沉睡的滩涂地”真正变成了“富民的资本”。
此外,3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二期)已存栏19万羽,全镇蛋鸡总存栏量达40万羽,占全区总量的67%,成为区域特色养殖的重要支撑。
“民宿能住、步道能逛,周末游客挤满堂!”寺沟村农家乐经营者龙丽丽笑开了花。
今年以来,花所镇以寺沟旅游为抓手,改造民宿2处(总面积1060平方米)、新建网红桥2座、铺设健身步道5.02公里,同步培育经营主体2家,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乡村旅游推介活动,持续擦亮“和悦寺沟”乡村旅游名片。
信河村百亩向日葵花海引客驻足,据悉油葵亩产250公斤,经济收入可达2000元左右,种植大户借赏花服务、农产销售获利,带动群众务工增收,实现了观赏与收益双丰收,为产业转型蹚出了“新路子”。
从“牛壮菜鲜”到“蛙鸣客至”,花所镇以多元产业为笔,在乡土大地书写了“产业兴、百姓富”的壮美答卷。(记者 王娜 慕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