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简称“鲁”,别称“齐鲁”,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省会济南市,全省下辖16个地级市。分别是:济南市、青岛市、淄博市、枣庄市、东营市、烟台市、潍坊市、济宁市、泰安市、威海市、日照市、滨州市、德州市、聊城市、临沂市、菏泽市。
以地处太行山之东而得名。《史记》:“冬十二月,晋兵先下山东。”《大清一统志》:“金改京东为山东,始有山东之名,仍分为东西两路。”《辞源》:“因在太行山之东,故称山东。”称省始于明代。《明史》:“洪武元年四月置山东等处行中书省。”春秋战国时大部属齐国、鲁国,故称“齐鲁之地”,简称“鲁”。
商时,为奄国、薄姑国。西周、春秋时,为齐国、鲁国、莱国、莒国、邹国、滕国、曹国。战国时,属齐国、鲁国、楚国。秦朝时,设胶东郡、琅郡、临淄郡、薛郡、济北郡、东海郡。两汉魏晋时,属青州、兖州、徐州。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北魏时,为青州、光州、齐州、济州、兖州、南青州。隋朝时,为东莱郡、北海郡、渤海郡、齐郡、东平郡、高密郡、琅郡。唐朝时,为莱州、登州、青州、齐州、郓州、兖州、沂州、棣州、德州。北宋时,属京东东路、京东西路、河北东路。金时,设山东东路、山东西路。元朝时,为燕南河北道、山东东西道。明洪武元年(1368年),设山东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为山东布政使司。清朝时,为山东省。1949年,山东省西部划入平原省。1952年,平原省撤销后,原划出地复归山东省。
一、济南市
以古济南国、济南郡得名。济南因地处古济水(今黄河)之南而得名。刘熙《释名》:“济南,济水在其南也。”《太平寰宇记》:“文帝分齐郡立济南国,今州即济南国之历城理所。景帝三年为济南郡”,“盖齐之故地以为名。”
春秋时,为齐国泺邑、鞍邑、鲍邑。战国时,为齐国历下邑。秦朝时,设历城县。西汉初,设济南郡;文帝十六年(前164年),为济南国;景帝二年(前155年),为济南郡。东汉时,为济南国。魏晋时,为济南郡。南朝宋元嘉九年(432年),为冀州;北魏皇兴三年(469年),为齐州。隋大业三年(607年),为齐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齐州;天宝元年(742年),为临淄郡;天宝五年(746年),为济南郡;天宝十五年(756年),为齐州;乾元二年(759年),为济南郡;上元元年(760年),为齐州。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为济南府。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为济南路。明朝时,改济南府,为山东布政使司治。清朝时,济南府为山东省治。1913年,为岱北道。1914年,为济南道。1917年,设济南市政公所。1920年,为济南市政厅。1929年,设济南市,为山东省省会。1950年,设泰安专区。1958年,撤泰安专区并入济南市。1961年,恢复泰安专区。1967年,为泰安地区。1985年,撤泰安地区并入济南市。2018年,撤销地级莱芜市,将辖区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和钢城区。
二、青岛市
以境内的小青岛(琴岛)得名。小青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胶澳志》:“青岛,在青岛湾内,距岸不足一海里”,“山崖耸秀,林木蓊”,故名。
夏时,为莱夷地。商时,属莱国。西周时,属莒国、夷国、介国。春秋时,为齐国即墨邑、越国琅邪邑。秦朝时,设琅邪县、即墨县。西汉时,先后属齐国、胶东国、琅国、郁秩郡、琅邪郡、不其侯国。西晋时,属长广郡。南北朝时,属东青州。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属胶州。隋开皇五年(585年),属密州、光州;大业三年(607年),属高密郡、东莱郡。唐武德二年(619年),属密州、莱州;天宝元年(742年),属高密郡、东莱郡;乾元元年(758年),属密州、莱州。
宋金时,属密州、莱州。元朝时,属胶州。明朝时,设鳌山卫、灵山卫。清朝初,属莱州府;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设青岛市。1914年,日本强占青岛市。1922年,中国收回青岛,改为胶澳商埠。1925年,设山东省胶澳商埠局。1929年,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为青岛市。1986年,为计划单列市。
三、淄博市
原为淄川县、博山县,1938年中共成立淄博特委,此为淄博得名之始。淄川县以境内的淄水得名;博山县以境内多山而得名。《太平寰宇记》:淄州、淄川“盖取淄水为名也”。《史记正义》:“淄州淄川县东北七十里原山,淄水所出。”
春秋战国时,为齐国都城临淄。秦朝时,设临淄郡。西汉时,为齐郡。南朝宋元嘉五年(428年),设清河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为淄州;大业元年(605年),撤淄州。唐武德二年(619年),设淄州;天宝元年(742年),为淄川郡;乾元元年(758年),为淄州。宋金时,为淄州。元中统五年(1264年),为淄州路治;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为淄莱路治;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为般阳路治;元末,为淄川直隶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撤淄川州,为淄川县。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设博山县。1914年,淄川县、博山县属济南道。1938年,设中共淄博特委。1945年,设淄博特区。1949年,为淄博工矿特区。1950年,为淄博专区。1953年,为淄博工矿区。1954年,为淄博市。1958年,淄博市与惠民专区合并为淄博专区。1961年,撤淄博专区设淄博市(地级)。
四、枣庄市
以境内的枣庄得名。枣庄因多枣树而得名。《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淮颍、煮枣”,即此。
夏时,属鄫国、滕国、薛国。商时,属滕国、郳国、薛国、鄫国、蔇国、阳国。西周时,属奚邑、常邑,鄫国、阳国、薛国、滕国、郳国。春秋时,为滥邑、互乡邑、孤骀邑、傅阳邑、舒州邑。战国时,属齐国、楚国。秦朝时,属薛郡。西汉时,属鲁国、沛国、楚国、东海郡。东汉时,属东海郡、鲁国、沛国、琅邪国、彭城国。三国魏时,属东海郡、彭城郡、沛郡、鲁郡。西晋时,属鲁郡、兰陵郡、东海郡、彭城郡。北齐时,为承县、蕃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蕃县为滕县;大业二年(606年),改承县为兰陵县。唐武德四年(621年),改兰陵县为承县。北宋时,为滕县、承县。金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改滕县为滕阳州;明昌二年(1191年),改承县为兰陵县。元朝时,为滕州、峄州。明朝时,为滕县、峄县。清朝时,属兖州府。1928年,设峄县枣庄镇。1948年,设枣庄办事处。1949年,为枣庄行政区。1950年,为枣庄矿区。1955年,为枣庄区。1960年,撤峄县设枣庄市(县级)。1961年,为省辖市。1979年,滕县划属枣庄市。
五、东营市
以境内的东营村得名。东营村为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所在地。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设广饶县。东汉魏晋时,属齐郡。隋开皇三年(583年),为千乘县。唐朝时,属青州、北海郡。金天眷元年(1138年),为乐安县;明昌三年(1193年),设利津县。明朝时,属济南府、青州府。清朝时,属武定府。1914年,改乐安县为广饶县。1943年,设垦利县。1965年,设东营工作委员会、东营办事处。1982年,设东营市。1983年,为地级市。
六、烟台市
以境内的烟台山得名。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此处的奇山北麓设奇山守御千户所城,并建狼烟墩台(也称烽堠),烟台山由此得名。
夏时,为东夷地。商周、春秋时,属莱国。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属齐郡。西汉时,设东莱郡。西晋时,为东莱国。南朝宋时,为东莱郡。北魏时,为光州。隋开皇二年(582年),为莱州;大业三年(607年),为东莱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莱州;武德四年(621年),设牟州;如意元年(692年),改牟州为后登州;天宝元年(742年),为东莱郡、东牟郡;乾元元年(758年),为莱州、登州。宋金元时,为登州、莱州。明清时,为登州府、莱州府。1913年,设胶东道。1925年,为东海道。1934年,设烟台特别行政区。1945年,为烟台行政区。1947年,设烟台市。1950年,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市。1956年,撤文登专区并入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与烟台市合并为烟台专区。1967年,为烟台地区。1983年,为烟台市。1987年,分烟台市设威海市。
七、潍坊市
1948年潍县城区、坊子矿区合并为潍坊特别市,取原两地名之首字得名。《太平寰宇记》:此地隋唐时为潍州地,“潍州取界内潍水为名。”
夏商时,为斟灌国、寒国、三寿国。春秋时,属鲁国、齐国、莱国、杞国、莒国。战国时,属齐国。秦朝时,属胶东郡、临淄郡、琅邪郡。两汉时,属北海郡、琅邪郡、齐郡、淄川国、高密国、胶东国。隋开皇元年(581年),为青州、胶州;开皇十六年(596年),设潍州;大业元年(605年),撤潍州;大业三年(607年),为北海郡、高密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青州、密州、潍州;武德八年(625年),撤潍州;天宝元年(742年),为北海郡、高密郡;乾元元年(758年),为青州、密州。
北宋时,为镇海军、临海军、北海军。金时,为益都府、密州、潍州。元朝时,为益都路、密州、潍州。明清时,为青州府、莱州府。1913年后,先后属胶东道、莱胶道、淄青道。1948年,设潍坊特别市、昌潍专区。1949年,为潍坊市(县级)。1950年,撤潍坊市。1951年,设潍坊市。1967年,为昌潍地区。1981年,为潍坊地区。1983年,撤潍坊地区和县级潍坊市设潍坊市(地级)。
八、济宁市
原为济州,以境内有济水流经而得名。后因济州水患不至,故寓“济州吉祥安宁”之意改名济宁。清咸丰《济宁直隶州志》:“济水南会泗,北会汶,州居其中,故以济宁得名。”
夏时,属任国。商时,属任国、薛国、奄国。西周、春秋时,属鲁国、薛国。秦朝时,设任城县。西汉时,属鲁国、东平国、山阳郡。东汉时,设任城国。魏晋时,为任城郡。北齐时,为任城郡、高平郡。隋开皇元年(581年),为兖州;大业二年(606年),为鲁州;大业三年(607年),为鲁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兖州;天宝元年(742年),为鲁郡;乾元元年(758年),为兖州。后周广顺二年(952年),设济州。
宋金时,为济州、济阳郡。元朝时,为济宁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为济宁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为济宁州。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济宁直隶州;雍正八年(1730年),为散州;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济宁直隶州。1913年,属岱南道。1914年,设济宁道。1925年,为兖济道。1936年,设第一行政督察区。1946年,设济宁市(县级)。1949年,属尼山专区、台枣专区。1950年,属滕县专区。1953年,设济宁专区。1958年,济宁专区与菏泽专区合并。1959年,济宁专区、菏泽专区分设。1967年,为济宁地区。1983年,撤济宁地区和县级济宁市设济宁市(地级)。
九、泰安市
以地处泰山之下,故寓“泰山安则四海皆安”之意命名为泰安。清乾隆《泰安府志》:“汉人称天下之安如泰山而四维之,名盖取诸此。”
西周时,属鲁国。春秋时,属齐国。秦朝时,设济北郡。西汉元狩元年(前122年),为泰山郡。东汉魏晋时,为泰山郡。北齐时,为东平郡。隋朝时,撤东平郡并入兖州。唐朝时,属兖州、鲁郡。金天会十四年(1136年),设泰安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为泰安州。元明时,为泰安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泰安府,设泰安县为府治。1913年,属岱北道、岱南道、济西道。1914年,属济南道、济宁道、东临道。1925年,属泰安道、兖济道。1950年,设泰安专区。1958年,撤泰安专区,设泰安市(县级)。1961年,设泰安专区。1967年,为泰安地区。1985年,撤泰安地区和县级泰安市设泰安市(地级)。
十、威海市
以明清时威海卫得名,寓“威镇东海”之意。《读史方舆纪要》威海卫:“文登县北九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领左二千户,所卫城周六里有奇。”
夏商周时,为嵎夷地。春秋时,属莱子国。战国时,为齐国东莱地。秦朝时,为县地。西汉时,设不夜县、昌阳县、育犁县。东汉时,撤不夜县、育犁县并入昌阳县。三国魏时,属东莱郡。西晋初,撤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元康八年(298年),设昌阳县。十六国时,属长广郡。东魏兴和元年(539年),设观阳县。北齐天统四年(568年),设文登县。隋朝时,属光州、东莱郡。唐朝时,属登州、东牟郡。
北宋时,属登州。金元时,属宁海州。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设威海卫。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撤威海卫并入文登县;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1930年,中国收回威海卫,设威海卫行政区。1945年,设威海卫市。1948年,属东海专区。1950年,为威海县。1951年,为威海市。1954年,为省辖市。1956年,属莱阳专区。1958年,属烟台专区。1967年,属烟台地区。1983年,为省辖县级市。1987年,为省辖地级市,文登县、荣成县、乳山县划归威海市。
十一、日照市
以汉代监官“日照”得名。《读史方舆纪要》日照县:“汉为海曲县地,置监官于此,名曰日照。”又说,以东临大海,日光先照此地,故名日照。古人曰:“日出初光先照。”
西周时,属莒国。战国时,属楚国。秦朝时,设莒县。西汉时,设海曲县。东汉时,为西海县。三国魏时,撤西海县并入莒县,为城阳郡治。东晋时,属东莞郡。隋唐时,属沂州、琅邪郡。北宋元二年(1087年),设日照镇。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设日照县。元朝时,属莒州。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设安东卫。清雍正八年(1730年),属沂州府;乾隆七年(1742年),撤安东卫并入日照县。1914年,属胶东道。1925年,属琅邪道。1953年,属胶州专区、临沂专区。1956年,属临沂专区、昌潍专区。1985年,撤日照县设日照市(县级)。1988年,为省辖市。
十二、临沂市
因东临沂水而得名。《元和郡县志》:临沂县“东临沂水,故名之”。《水经注》:“沂水又南迳临沂县故城东。”
商时,属郯国、莒国、费诸国。西周时,属齐国、鲁国、颛国、阳国、向国、莒国、郯国、杞国。春秋时,为启阳邑,中丘邑、祝丘邑。战国时,属楚国、齐国。秦朝时,属琅邪郡、郯郡。西汉时,属琅邪国、东海郡、城阳国、泰山郡。东汉时,属利城郡、东海郡、琅邪郡、琅邪国、泰山郡、东莞郡、东安郡、城阳国。三国魏时,属东海国、琅邪国、东莞郡、泰山郡。西晋时,属琅邪国、东海郡、兰陵郡、东莞郡、泰山郡。北魏时,设北徐州。北周时,为沂州。隋大业三年(607年),为琅邪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沂州;天宝元年(742年),为琅邪郡;乾元元年(758年),为沂州。
宋金元明时,为沂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沂州府。1914年,属济宁道、胶东道。1936 年,设第三行政督察区。1948年,设鲁中南行政区。1949年,设沂蒙专区。1950年,为沂水专区、临沂专区。1953年,撤沂水专区并入临沂专区。1958年,设临沂市(县级)。1967年,为临沂地区。1994年12月,撤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设临沂市(地级)。
十三、德州市
以古德州得名。德州因地处德水(古黄河别名)之畔而得名。《史记·秦始皇本纪》:“更名河曰德水,以为水德之始。”《史记·封禅书》:“於是秦更名河曰德水。”又说,以古德国得名。《史记》:“汉高祖十二年封银侯刘广以德国为食邑。”还说,因安德县得名。《今县释名》:“汉平原郡,有安德县,隋因置德州。”
夏商时,为有鬲氏、有穷氏地。西周、春秋时,属齐国。战国时,属齐国、赵国。秦朝时,属齐郡、巨鹿郡、清河郡、上谷郡。两汉时,属平原郡、济南郡、清河郡、渤海郡。西晋时,属平原国、清河国、乐陵国、乐安国、济南郡。南北朝时,属安德郡、清河郡、平原郡、乐陵郡。隋开皇九年(589年),设德州;大业三年(607年),为平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年),为德州;天宝元年(742年),为平原郡;乾元元年(758年),为德州。
北宋时,属河北东路、京东东路。金时,属山东西路、山东东路、河北东路、大名府路。元朝时,属燕南河北道、中书省河间路、济南路。明朝时,属济南府、东昌府、京师河间府。清朝时,属济南府、武定府、天津府、河间府。1913年,属济南道、东临道、武定道、津海道。1948年,设德州市(县级)。1950年,设德州专区。1967年,为德州地区。1994年,撤德州地区和县级德州市设德州市(地级)。
十四、聊城市
以古聊摄城得名。《读史方舆纪要》聊城县:“古聊摄地。”《水经注》:“聊城县东北有摄城,《左传》所谓聊摄以东是也。”《史记正义》:“聊城,春秋时齐高西界。聊,摄也。战国时,亦为齐地。”
春秋时,为聊城邑、柯邑、莘邑、阿邑、高唐邑、冠氏邑。战国时,属齐国、魏国、赵国。秦朝时,属东郡。西汉时,属东郡、魏郡、平原郡。东汉时,属东郡、魏郡、平原郡、济北国、阳平郡。三国魏时,属平原郡、阳平郡、清河郡、阳谷国、东郡。西晋时,属平原郡、阳平郡、济北国、东平国。北魏时,属平原郡、济北郡、南清河郡。北周时,属平原郡、清河郡、济北郡、阳平郡。隋朝时,属武阳郡、清河郡、济北郡。唐朝时,属博州、贝州、魏州、济州、郓州。
北宋时,属博平郡、魏郡、东平郡。金时,属东平府、大名府。元朝时,属冠州、高唐州、濮州、东平路。明朝时,属东昌府、兖州府。清朝时,属东昌府、泰安府、兖州府。1913年,设济西道。1914年,为东临道。1937年,设第六行政督察区。1949年,为聊城专区。1958年,设聊城市(县级)。1967年,为聊城地区。1998年,撤聊城地区和县级聊城市设聊城市(地级)。
十五、滨州市
因地处渤海之滨而得名。《太平寰宇记》:“滨州治渤海县,以在渤海之滨为名。”
商时,属蒲姑国。西周、春秋时,属齐国。秦朝时,为齐郡。西汉时,为千乘郡。东汉时,为乐安国。魏晋时,为乐陵郡。南北朝时,为乐陵郡。隋开皇六年(586年),为棣州;大业三年(607年),为渤海郡。唐武德四年(621年),为棣州;武德六年(623年),撤棣州;贞观十七年(643年),设棣州;天宝元年(742年),为乐安郡;乾元元年(758年),为棣州。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为滨州。
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为渤海郡。金时,为滨州。元朝时,属济南路。明朝时,属济南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为滨州直隶州;雍正十二年(1734年),为散州,属武定府。1913年,设滨州道。1937年,属第五、第十行政督察区。1950年,设惠民专区。1958年,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1961年,设惠民专区。1967年,为惠民地区。1982年,设滨州市(县级)。1992年,为滨州地区。2000年,撤滨州地区和县级滨州市设滨州市(地级)。
十六、菏泽市
以古菏泽得名。《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分曹地,东传于济。济水自是东北流出菏泽。”《尚书·贡禹》:“导菏泽,被孟诸。”又说,以南有菏山,北有雷泽,故名“菏泽”。
商时,属三鬷国、莘国、顾国、黎国。西周时,属曹国、鲁国、茅国、卫国、宋国、郜国、须句国、贯国。春秋战国时,属宋国、鲁国、卫国。秦朝时,属东郡、砀郡。两汉时,属东郡、山阳郡、济阴郡、梁国。三国魏时,属兖州。西晋时,属济阴郡、濮阳国、高平国、东平国、陈留国、梁国。北魏孝昌三年( 527年),设西兖州。北周时,为曹州、鲁州。隋开皇十年(590年),改鲁州为郓州;大业三年(607年),为济阴郡、东平郡。唐武德二年(619年),为曹州、郓州;天宝元年(742年),为济阴郡、东平郡。
北宋时,为兴仁府、郓州。金时,为曹州、东平府。元朝时,为曹州、东平路。明朝时,为曹州、东平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曹州府。1914年,属济宁道。1925年,设曹濮道。1936年,设第二行政督察区。1948年,设菏泽专区、湖西专区。1953年,撤湖西专区并入菏泽专区、济宁专区。1958年,撤菏泽专区并入济宁专区。1959年,恢复菏泽专区。1960年,设菏泽市(县级)。1967年,为菏泽地区。2000年,撤菏泽地区和县级菏泽市设菏泽市(地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