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巴拿马运河(英语:Panama Canal;西班牙语:Canal de Panama)位于中美洲国家巴拿马,横穿巴拿马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运要道,被誉为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但它并不是通过和平的手段来获得建造权的,且在建造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在建设初期,公司破产、工人死亡、变卖资产、煽动分裂独立等等,后来主导建设运河的美国甚至和哥伦比亚之间发生军事冲突。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要建设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要道呢?
从经济利益上来看:
184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经济飞速发展,运河的开凿日益受到各方关注。
在巴拿马运河开建前,船舶从美国大西洋沿岸出发,前往太平洋,需绕道南美洲合恩角(Cape Horn),路程非常的遥远,严重制约了经济贸易的发展。
当巴拿马运河开通后,单单是美国东西海岸之间,即可大幅缩短航程约15000公里。
此外,北美洲一侧海岸至南美洲港口可节省航程6500公里,航行于欧洲与东亚或澳大利亚之间可减少航程3700公里。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
如果说拉美是美国的后院,那么巴拿马运河就是美国的大门,美国可以在运河区常驻重兵。
事实也是如此,美国先后这里建立了14座军事基地或要塞,并成立了“加勒比海司令部”,后又扩大为“南方司令部”,负责美国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军行动。
那么,美国人又是如何获得这条重要的海上航运要道的呢?
是的,对于美国来说,没有什么比使用武力更好的办法了。为了修建巴拿马运河,美国人甚至不惜代价硬生生地从哥伦比亚分割出一块土地,并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巴拿马共和国(简称:巴拿马)。
初始修建计划
在殖民时代,巴拿马地峡是连接太平洋与西班牙宗主国的交通枢纽,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会吸引了欧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来此进行商贸活动,巴拿马也因商业和海运日益繁荣。
早在15世纪,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尔特斯就提出过修建运河的主张,但未指明适合开凿的地点。直到16世纪20年代,西班牙国王查理一世(即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明确提出了开凿一条中美洲运河的主张。但出于各种原因,特别是宗教原因认为“他们不应该把上帝分离的区域连接起来。”因此,该项目处于一种讨论的状态。
时间来到了18世纪末,西班牙航海家亚历山德罗·马拉斯皮纳(Alessandro Malaspina)又有了重启该项目的想法,他向国王起草了一份建设巴拿马运河的计划。这也是最早的建造巴拿马运河的提议。
遗憾的是,这个时候的西班牙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因此根本无力执行这项宏伟的计划,这一拖便是半个多世纪。
失败的法国人
直到1869年,由法国人斐迪南·德·雷赛布主持修建的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法国人凭借自己在运河建造上的经验,意气奋发地把目光投向了中美洲,意图再现辉煌——打造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黄金水上通道”。
很快,法国人与巴拿马的主权国哥伦比亚签署协议,获得了哥伦比亚政府颁发的运河建设许可证。随后,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也正式成立。
经过两年紧张的筹备和招募后,1881年1月1日,巴拿马运河动工。
在资金上,最初该工程计划的总成本为6.58亿法郎。但因苏伊士运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赛布的声誉达到顶峰,也让欧洲的投资者们对他深怀信心,最终法国人为该工程筹集到超过20亿法郎的资金。遗憾的是,其中2/3的资金用于贿赂官员和报纸舆论。
在技术上,往昔的成功令雷赛布十分陶醉,他机械地照搬修建苏伊士运河的成功经验,而对巴拿马的特殊地形估计不足,在没有详细调研的基础上草率地制定了施工方案,结果酿成了一场灾难。
1889年2月4日,巴拿马洋际运河环球公司耗尽了所有资金,并宣告破产。
最终,整整20亿法郎被砸进了地峡,共80万名投资者的积蓄化为乌有,此外还有因为疾病和工程导致22,000名人员丧生。雷赛布和儿子查尔斯被控挪用公款罪名成立,获刑五年,法国爆发了一场巨大的金融和政治丑闻。
至此,苏伊士运河的英雄最终在巴拿马运河丧失了所有的荣耀。
主角正式登场——美国人来了
到二十世纪初,巴拿马运河还只是由法国人遗留下来的一条长长的沟渠,生锈的机械设备被遗弃在沟渠里散落各处。而此时的巴拿马也只是哥伦比亚的一个省份而已。
1902年,美国国会讨论决定,美国总统有义务完成这个被法国人遗弃工程。因为它不仅能为美国带来超级利润和经济发展,对整个美洲地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
1903年1月22日,美国与哥伦比亚签订了《海约翰-埃尔兰条约》。
哥伦比亚媒体一致认为《海约翰-埃尔兰条约》是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号召人民起来反对,甚至提出“寸权不能失、寸土不可丢”的口号。美国驻哥伦比亚公使也不得不承认:“哥伦比亚舆论在情绪上是坚决反对批准条约的,他们把这个条约看成是强国企图花几个小钱来剥夺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财富。”
几个月后,尽管美国参议院批准了条约,但是哥伦比亚参议院不批准此条约。 因为哥伦比亚人觉得应该在巴拿马运河上狠狠地敲美国一笔,只有美国付出更多的钱,才能接手建造巴拿马运河。
哥伦比亚新任驻美公使文森特·孔查接到本国政府指示:只要美国付给法国的4000万美元中有一半属于哥伦比亚,可与美国进行谈判。哥伦比亚政府的方案是:将宽度为6英里的运河区划归美国,租借期为99年,期满后运河由哥伦比亚收回,不得续租,运河治安由各国军警负责,租金也需相应提高,但这个方案遭到美国的坚决反对。
因为美国人并不愿意与哥伦比亚人就钱的问题纠缠不清,他们想的是一劳永逸地搬掉哥伦比亚这块绊脚石。
那么,怎么办呢?
一个新国家的出现
是的,法国不想损失2000万美金,美国也不想就此失去一个战略和经济重地。 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巴拿马省从哥伦比亚分离出来。
事实上,巴拿马一直就存在独立倾向,因为巴拿马的上流阶层对于这个纯粹由玻利瓦尔的个人魅力拼凑起来的联邦国家缺乏认同感,这正好给了美国一个机会。
华盛顿和巴黎决定帮助这场独立分裂运动。他们赞助了一位出生于法国的工程师菲利普·让·布诺特-瓦里利亚(Philippe Jean Bunot-Varilla),他是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建造运河的真诚支持者。因此,他成为巴拿马分离主义分子的首领。
1903年11月3日,哥伦比亚反政府军在巴拿马宣布独立——巴拿马共和国正式诞生。在美国舰队的威慑下,哥伦比亚被批承认其独立。
同年11月18日,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签订了《美国与巴拿马共和国关于修建一条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运河的专约》,简称“美马条约”或“海约翰-布诺·瓦里亚条约”。
条约规定,美国保证巴拿马的独立,巴拿马把宽10英里、面积1432平方公里的运河区交给美国永久占领、控制,巴拿马湾中的一些岛屿也交给美国使用,美国一次性付给巴拿马1000万美元,自1913年起,每年支付25万美元。
第三条甚至明确规定巴拿马共和国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这就把运河区变成了国中之国;第五条规定美国拥有对巴拿马运河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的永久垄断权;第八条规定法国运河公司和铁路公司的全部财产和权利均须转让给美国;第二十四条规定,今后巴拿马共和国的政治形势无论发生什么变动,都将不得影响本条约规定给予美国的权力。
条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有权对巴拿马城和科隆城进行干涉,以维护公共秩序。
此后一直到1939年,巴拿马共和国都是美国的保护国。
运河工程重新启动
1904年,美国又以4000万美元收购了法国的设备,以及巴拿马铁路等既有工程进度,正式全面恢复巴拿马运河工程的全面建设。
美国人的介入不仅使工程预算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工期也大大提前了。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工程完工并完成了试航,这比运河建设完工的预定日期(1916年6月10日)提早了近两年。
1920年6月12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
在几十年的运河开凿史上,共有近3万人因伤病致死,其中包括不少中国工人。
美国人将在未来85年内扩建和加强运河,直到1999年才会正式离开巴拿马。
总结:
在传统的观点看来,美国人是通过不平等条约控制了巴拿马运河,并掠夺了本应属于巴拿马人民的财富。事实上,当1903年的条约签订时,西奥多·罗斯福高兴地说:“我拿到了地峡!”;塞缪尔·早川教授则说了一句令人费解的评语:“我们是正当地偷窃了它!”
巴拿马运河的开凿过程是一段不平凡的历史。多少年来,帝国主义一直试图控制拉美国家,包括这些国家的主权领土、能源、交通等等一系列经济来源。处在这一地区的巴拿马共和国曾经就是一个受到扩张、侵占的国家,巴拿马人民在历史上总是陷入复杂的国际角逐,巴拿马运河就是最好的见证。
从本质上看,巴拿马运河的建设就是由一个普通的建筑工程变成了一场疯狂的资本冒险。为了追求高额的经济利益和便利的军事基地,必须分裂一个国家,牺牲数万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