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在缅工作十余天,三支中国救援队伍今日归来,讲述背后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20:40:00    

4月9日下午,赴缅甸开展地震救援的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圆满完成国际救援任务,乘坐4架中国空军运-20飞机飞抵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现场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工作人员向救援人员代表献花,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部长王祥喜代表应急管理部,向参加缅甸地震救援的所有中国救援人员致以诚挚慰问和崇高敬意。

国内“唯二”重型救援队同时作战,创造历史

值得关注的是,这也是中国首次同时派出4架中国空军运-20来完成国际救援行动。此次救援,联合国认证的两支重型救援队——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同时作战,创下了近年来中国开展国际救援行动的响应速度、出动人数之最。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副队长刘超表示,中国救援队和中国国际救援队是我国唯二的经联合国认证的重型救援队,也是国内救援实力最强的救援队。两支队伍首次同时出动,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缅甸政府、缅甸人民的深情厚谊。“此次我们不辱使命,应该说很好地完成了救援任务。”

“此次救援最大的考验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天气特别炎热,地表温度在五六十摄氏度,甚至更高。在开展搜救工作时,队员们的汗一直流淌下来,每个人每天至少要喝10瓶水,白天基本不上厕所,都变成汗液排出来了。可以想象,高温环境给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挑战。”刘超说,“另一方面,由于高温及当地建筑倒塌,造成被困人员获救成功概率大大降低。在地震发生后第120小时,我们成功营救出一名男性,他之所以能成功获救,很大原因在于床头有一瓶水,所以能创造奇迹。在当时的高温条件下,如果没有水的支撑和保障,被困人员很难存活下来。整个救援过程中,幸存者相对较少,主要和高温天气有关。”

谈到此次救援任务的特点,刘超表示,“以前我们更多关注高原高寒的环境,这次高温高湿的环境,对我们的装备和搜救犬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干扰,比如电池耗电量非常快。另外,这次在缅甸的华人华侨志愿者们,承担了大部分的后勤保障工作,给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援,让队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抢险救援工作,这也是我们执行在外救援任务饮食保障最好的一次,很好地保障了队伍战斗力的持续性。”

救援现场设置疏散通道、安全员等,保障队员安全

据介绍,在缅甸开展地震救援期间,中国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中国云南救援医疗队、中国香港特区救援队和10支社会应急力量并肩作战,成功营救出包括一名孕妇在内的9名幸存者,搜寻到59具遇难者遗体,搜索排查28.7万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开展受灾群众义诊2000余人次。

谈及此次救援任务中的能力支撑,刘超表示,首先是搜寻能力,被困人员的精准定位主要靠人、犬和雷达生命探测仪等装备;其次是破拆能力,“比如在黄金城市酒店,为了救被困者,我们垂直向下打洞,打了两米九一,耗时30多小时,非常不容易。”

“抢险救援是一项专业性非常强的工作,所有参与搜救的人员经验都非常丰富,做好自身防护才有可能拯救更多的生命。到现场以后,我们的首要任务是设置疏散通道,把一些裸露的钢筋去掉,确保不会对人造成伤害。我们还有专门的安全员,一旦发生余震,安全员会用吹哨等方式发出警报,里面的所有作业人员要以最快速度依次撤离废墟,这样的方案比较科学,效果也不错。经历了这么多余震,我们的救援人员没有受到一次意外伤害。”刘超说。

除了救援人员,此次任务还派出了多名专家,他们在救援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刘超表示,“比如我们队伍中有四名建筑结构评估专家,我们在废墟中进行破拆、搜救时,专家能够评估破拆的风险及可行性,能够有效化解搜救过程中的风险,所以我们才能做到安全施救、科学施救。”

“老实说,救援过程中也存在遗憾。有些救援环境很危险,地板的底板已经顶起来了,承受了很大的应力,在进行了三十个小时的工作后,只能撤出。我们深刻体会到,救援就是和时间赛跑。”刘超表示。

据悉,除了搜救工作,在当地,中国国际救援队还联合中国救援队、中国香港救援队、深圳公益救援队等开展了医疗义诊活动,派出由呼吸、心内、妇产、儿科、骨科等专业医疗专家,携带心电图机、便携式X光机、掌上超声仪等检查设备以及100余种药品耗材对居民进行义诊。

中国救援队行动队队长王墨表示,“虽然有‘黄金72小时’的概念,但每次持续高强度的跨国救援,时间远不止72小时,只要我们到达灾区,就会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开展搜救工作,直到队伍撤出。从营救到对建筑的评估,再到医疗服务,也是整个灾害救援的过程。”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张磊 校对 李立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