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围绕GDP增长5.2%,兴宁以磅礴之力再造一个新兴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4:05:00    

春到齐昌万象新,挺膺争先正当时。

3月31日至4月2日,兴宁市2025年两会召开。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是地方政府展示工作成效的重要平台,也是民众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关键环节,还是地方政府谋划新一年发展蓝图的重要会议。

在今年2月底召开的兴宁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兴宁吹响了“再造一个新兴宁”的冲锋号。

如何理解“再造”的含义,如何达成“再造”的目标,“再造一个新兴宁”的首年,兴宁市政府如何部署工作?这次两会成为解答这三个重要问题的关键之会。

狠抓发展第一要务,兴宁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通讯员 黄伟金 供图

蓝图绘就,催人奋进。今年兴宁地区生产总值(GDP)的预期目标是增长5.2%。围绕这一目标,兴宁提出以磅礴之力推进三项统领全局的工作:奋力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改革创新上大抓落实、竞标争先。

路虽远,行则将至。在抢抓“百千万工程”及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下,兴宁正干起来、跑起来、向前冲,奋力再造一个新兴宁,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兴宁实践取得新突破。

“实”字发力

打造发展增长极 示范带动片区发展

去年以来,兴宁市黄槐镇有点“火”:去年8月,作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重点项目,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在黄槐镇四望嶂动工,13个配套工程协同推进;经过一年多建设,黄槐镇“军旅小镇”成效显现,军旅特色吸引众多游客市民前来游玩打卡;各级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社会各界人士前往黄槐镇四望嶂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植树造林……

依托丰富的矿产资源,兴宁市黄槐镇曾是有名的“煤炭小镇”,一度被称为“小香港”。但长期的资源开发亦让小镇“伤痕累累”,建筑披上黑色“外衣”,小镇居民也逐步外移,门可罗雀。

如今再次红火起来,得益于省“百千万工程”的推进。

作为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黄槐镇规划“一路一街一园三区”,围绕军旅主题重构圩镇空间形态,加强军旅风貌整体打造,逐步从“煤炭小镇”向军旅特色典型镇蝶变。

黄槐镇是兴宁市推进“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建设的典型案例。

去年,兴宁市首批典型2镇6村示范带动,第二批典型3镇32村加快培育,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叶塘镇、汤湖村分别获评省文旅特色镇、村,大坪、径南入选“百千万工程”专业镇。2个省际交界处展露新颜,6条示范路织就风景线。

去年9月,梅龙高铁通车增设兴宁南站,兴宁苏区阔步迈进高铁新时代,90分钟直抵湾区核心。借助高铁通车机遇,兴宁市谋划“寻味齐昌”冬季美食之旅,并入选省级精品线路,风衣谷获评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径南镇星耀村获评全国春季“村晚”示范展示点。

与此同时,社会力量积极助力兴宁“百千万工程”建设,纵向横向帮扶、驻镇帮镇扶村、“百校联百县”等行动成果丰硕,省药监局合作共建靶向发力,央企助力总投资9.17亿元的33个“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实施,天河区5150万元对口协作资金精准注入,17家建筑企业投入3000余万元助力镇村发展。

今年,兴宁市提出“再造一个新兴宁”的战略部署,坚定“进”的态势,奋力在“百千万工程”上大抓落实、竞标争先,坚持依靠千百万人推动“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围绕城乡发展特色,兴宁将以特色发展增长极,示范带动片区发展。

兴宁北部,咬定“整体规划、细化项目、重构再造”要求,集中资源力量,以打造“军旅第一镇”标准、用超常规力度推进黄槐军旅特色典型镇规划建设,打造黄槐镇全民国防教育特色发展增长极,示范带动北部片区发展。

兴宁中部,发挥叶塘镇工业优势、农业特色、人文底蕴、温泉资源,推进叶塘镇产城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谋划创建苏区“工农旅体康”融合发展样板,积极打造叶塘镇与梅州兴宁产业园融合发展增长极,示范带动中部片区发展。

兴宁南部,抢抓广梅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机遇,放大水口镇山水、区位等资源优势,提标提质建设水口典型镇,规划新建水口三桥,谋划设立水口镇广梅园办事处,促进产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打造水口镇与广梅园区联动发展增长极,示范带动南部片区发展。

兴宁城区则坚持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并重,大力实施城区品质提升五年行动,促进新旧城区融合协调发展。

“新”字开路

深入实施“兴商回归” 写下“兴宁速度”新注脚

3月30日,在兴宁两会召开前夕,兴宁市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

座谈会上,广东省兴宁商会会长黄雅敏、北京广东企业商会会长李东浩、加拿大温哥华客属商会会长范伟、龙宇集团董事长陈建新、广州市兴宁商会会长钟坚等民营企业家代表先后发言,就新形势下促进兴宁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优化营商环境、做强现有企业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企业家的发言字字见真章、句句显担当,充分体现了企业家爱国爱乡的拳拳之心。”兴宁市委书记罗达祥说,兴宁将建立“创新积分制”,把研发投入作为政策支持的“必选项”,引导民营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兴宁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民营经济的支撑。希望广大企业家争做创新发展的领跑者、开放合作的践行者、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政企同心,同德同力,共同谱写兴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一直以来,兴宁对民营经济和企业家十分重视。今年1月,兴宁市启动“兴商回归”活动,呼吁广大兴商企业家,争做“宣传员”“服务员”“冲锋员”“监督员”。

去年,兴宁市引进项目40个,其中工业项目29个、超10亿元项目2个,计划投资总额超93亿元、排名梅州第1。5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写下“兴宁速度”新注脚。

借力“苏区融湾”这一兴宁苏区跨越腾飞的黄金跑道,今年,兴宁市提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倾力打造苏区融湾先行区城乡融合发展示范窗口。

用好大湾区兴商多的优势,兴宁市今年将更深入实施“兴商回归”系列活动,聘请招商顾问、大使,在各商协会设立“招商联络处”,谋划建设兴商大厦,力促各商会3家以上企业回乡投资。突出招大引强,引进超10亿元工业项目1个以上。

用足用好《梅州方案》和省《若干措施》政策红利,兴宁将以交通互联为主线,以梅龙高铁通车为契机,持续强化与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互动。同时,对标大湾区办事标准、流程、时效等,积极学习推广大湾区“五证联办”“拿地即动工”等先进经验做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让更多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动工、当年投产”。

去年,兴宁3个“反向飞地”筑巢大湾区。今年,兴宁充分发挥“反向飞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形成研发在大湾区、生产在兴宁的产业发展格局。

同时,兴宁将强化产业合作共建,建强省级产业有序转移主平台,大力推进与省药监局、梅州市政府合作共建医疗器械产业园,积极争取央企、省企在兴宁设立区域总部或子公司,布局配套产业链企业,提升产业发展质效。主动对接大湾区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资源,加快科技成果转移,为兴宁产业发展注入创新动能。

梅州苏区融湾先行区的建设,给予了实现“再造一个新兴宁”战略目标,更多链接大湾区、学习大湾区的机会。“我们要抓好‘苏区融湾先行区建设’机遇,提升设施‘硬联通’、强化机制‘软衔接’、推动产业‘深融合’,努力蹚出全域全面‘融湾’发展新路径。”兴宁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超文在兴宁2025年两会时如是说。

“改”字破题

塑造开放包容“磁场” 勇当改革攻坚“先锋”

作为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创新是增强内生动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动能、提升地方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近期,位于兴宁市新圩镇的湘莲种植基地开启了播种作业,近2000亩湖洋田变身莲子池。

在新圩镇新丰村,一摞摞湘莲种苗被运送到田头,农人们脚踩着长长的防水靴,将一节节藕种插到田中。“这片土地都是湖洋田,两边都是山,种地收益低,此前已经撂荒多年。”新丰村支书彭忠权说道。

湖洋田(水浸田)“没人管、没人理、管不了”的问题,新丰村有,新圩镇其他村也有。

为破解这一难题,新圩镇党委、镇政府、驻兴宁市新圩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和兴宁市供销联社密切沟通对接,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改革,引进湖南省湘潭县花石镇的种植大户,在新圩镇虎洞、蓝布、官峰、寨塘、新丰等村集约流转约2000亩土地进行连片化、规模化、专业化湘莲种植,打造湖洋田(水浸田)种植样板田,不仅破解了湖洋田(水浸田)耕种难的问题,又修复了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

新圩镇也因此在梅州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比学打擂中获评镇级第一名。

去年,兴宁市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全面发力,19项配套政策落地出台,17个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11个镇实施方案编制完成,集约流转连片100亩以上耕地7.2万亩,耕地净增加925亩,总投资6.38亿元的叶塘镇先行先试项目稳步推进。

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也是兴宁市推动改革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去年,兴宁市挂牌成立营商环境建设局,惠企政策全面落地,兑现兴宁本级产业扶持政策奖励2280万元。新增市场主体6014户,39家个体工商户摘得全国首批“名特优新”金字招牌。

坚决在关键领域下硬功、在重点环节出实招,兴宁市勇当改革攻坚“急先锋”、善做创新突破“实干家”,以改革创新的关键落子激活发展棋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今年,兴宁市将加力推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全面突破,加快叶塘、黄槐等6镇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建设用地整理1.44万亩、耕地规模化集约流转经营19.68万亩、新增耕地1.97万亩。

持续提升新质生产力,兴宁将坚持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支持企业加快工艺升级、数字赋能,推动数字化转型3家以上、技术改造10家以上,完成技改投资2.5亿元以上。

为积极吸引更多人才服务兴宁发展,今年,兴宁将持续落实好“百万英才汇南粤”“免费梅州”“1+N”人才政策,实施“免费兴宁”行动,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为发展注入更澎湃“智能”。

一个地方的发展活力同营商环境密切相关。兴宁提出要一手抓改革,打通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堵点卡点,一手抓干部教育,引导干部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诚信意识、廉洁意识,大力塑造开放包容的“磁场”、畅通政务审批的“脉络”,引来八方商贾投资盛、优质项目扎根深、产业集群生长旺。

“我们要以长远之功蓄势增劲,在时间沃土里播种优质战略项目,大力培育决胜未来的‘硬核’竞争力。”两会上,赵超文呼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一我十、人十我百”的精气神,全市上下齐努力,一班人、一条心、一起干,奋力再造一个新兴宁,为梅州苏区加快振兴、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兴宁新的更大贡献。

2025年发展规划

◎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5%,进出口总额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3%;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推动中伟环保等16个工业重点项目建设,力争完成工业投资16.5亿元,培育“小升规”企业8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家。量质并重加大“四上”企业培育力度,力争净增“四上”企业30家以上。力争年内新增1家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3年内肉鸽全产业链产值达50亿元

◎全年引进招商项目计划投资总额86亿元以上,其中工业项目63亿元以上。引进超10亿元工业项目1个以上

◎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2家、省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

◎确保城镇新增就业4200人以上,新增公办学位1500个

■数说

2024年工作成效

◎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5.16亿元、增长3.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94亿元、增长6.3%,中国式现代化兴宁实践迈出坚实步伐

◎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5.23亿元,增长4.7%。1镇4村入选省首批乡村振兴示范镇、村创建名单,253名“产业村长”联农带富超万户

◎新建和改造高标准农田4600亩、垦造水田2348亩,粮食产量连攀高峰,“青香优19香”年均亩产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9.34亿元,37个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完成工业投资17.18亿元、技改投资2.45亿元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1.06亿元、增速梅州第2,净增限上商贸企业28家。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2.67亿元、增长3.8%,实际利用外资总额排名梅州第1

◎规上工业企业首次突破百家、规上工业总产值首超百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9%,排名梅州第2。净增“四上”企业36家,新增“小升规”企业1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4家、超10亿元企业2家

◎全年引进项目40个,其中工业项目29个、超10亿元项目2个,计划投资总额超93亿元、排名梅州第1,5个项目实现“当年引进、当年动工、当年投产”

◎“三项工程”培训3745人次,城镇新增就业4370人。新增公办学位2880个。11所完中连续五年实现本科全覆盖

来源 南方日报 南方+

记者 张柳青

【作者】 张柳青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