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苦尽柑来》流干眼泪,但你真的了解海女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6:57:00    

文| 着陆

“头顶棺材潜入水,只为现世一盏灯。”

这句台词出自豆瓣9.0高分韩剧《苦尽柑来遇见你》(以下简称《苦尽柑来》),也是剧中济州岛海女群体的真实生活写照。

这个春天,该剧掀起一股“泪失禁狂潮”,有人哭到呼吸性碱中毒进了医院,有人抱着布洛芬续命追剧。这部以济州海女为暗线的作品,用三代女性命运接力的剧情,在Netflix榜单上炸出了一场东亚社会温情的海啸。

剧中光礼与爱纯的深夜对话,复刻着真实海女群体的艰难的生存之道——母亲用伤痕累累的指尖丈量女儿的未来,就像她们用体温焐热海底的砗磲。金明捧着母亲卖海胆攒下的课本,成为韩国甚至东亚社会中代际间女性托举的社会缩影——海女日薪仅够换三斗米,却为后代的职业女性撕开经济独立的裂缝。有弹幕评论:“这不是钱,是女性力量的原始股。”

这部构思精巧的剧集蕴含着诸多议题,宽植和爱纯的爱情线,三代女性的亲情线,邻里间的友情线和历史大背景下小人物的故事线等都值得品味。除此之外,剧情背后还藏着韩国文化厅宣传“海女文化”的野心。着陆TouchBase来到济州岛,试图探究海女文化的细枝末节。

海女博物馆场景再现 着陆TouchBase摄

即将消失的海女群体

20世纪60年代,济州岛曾有着2万多名海女,但这几年来,济州海女群体数量下降,呈现高龄化特点。据统计,2023年海女职业群体总人数3226人,其中70岁以上的人群占了64.8%。

早在2015年,海女被认定为韩国第1号国家重要渔业遗产,2016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被指定为韩国文化遗产厅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23年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实现了国内外遗产登记的“四冠王”。

海女在国际上有如此重要价值,但客观事实是:海女群体数量减少,海女文化面临着消散危机。

在韩国纪录片《最后的海洋之女》的镜头里,一位80岁的济州海女浮出水面,喉间发出悠长的哨音——这曾是她与同伴的劳作暗号,如今却成了文明退潮的挽歌。全球变暖让海水浑浊,塑料垃圾缠绕珊瑚,曾经20米深的海底珍宝,如今需潜入更危险的深渊才能得到。

图源社交媒体

在注定的消亡趋势下,一场关乎文明存续的博弈正在展开。

这几年韩国政府下了不少功夫,申遗、建培训学校、列入旅游文化表演项目等,而在影视作品里更是频繁出现海女元素,除了2025年的这部《苦尽柑来》,还有2022年的高分韩剧《我们的蓝调》、2023年的《欢迎回到三达里》等。然而,其精神文化有什么值得传承的价值,以及当下这种非遗文化如何活态传承,都是我们想要探讨的话题。

海女文化的价值哲学

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遗产委员会对济州海女文化评价称,该文化呈现出区域共同体拥有的文化多样性的本质,为了安全和丰渔举行的祈祷仪式、老一辈海女向晚辈传授的潜水技术和责任感、共事劳作凝聚人心的活动等具有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该文化有望提高对女性劳动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与拥有类似习俗的其他共同体间沟通。同时,济州海女文化以最为自然环保的方式下水作业,不破坏自然环境,这一点也得到了较高评价。

不难发现,海女文化的价值点在于其性别叙事、社会责任感、生态哲学对现世有着重要意义。

重构性别叙事:从Dirty Work到经济主权

济州海女的出现最开始源自17世纪(对应我国明朝时期),济州岛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缺乏男性劳力。为了填补劳力空缺,女性开始下海捕捞渔获。早期海女的工作并不被重视,北韩原先称其为“鲍作人”,而19世纪到访韩国的西方人更以“在海中裸T活动的女性”来称之,据传这种带有偏见的介绍让许多人对海女抱有色X幻想。

然而,海女们潜入深渊后,获得的不只是鲍鱼海胆,她们接手了男性不愿意从事的Dirty Work后,一场经济主权变化下的性别革命正在孕育。

《苦尽柑来》中,光礼丈夫(爱纯的继父)的惶恐正是体现了这一点,继父的担忧并不是传统剧情里的“抚养还是驱逐继女”,反而是担心失去家庭经济支柱的庇护。所以,女性角色不再是传统剧情里一个只能被帮助、被拯救的角色,而是一个在家庭里有着生存主导性的影响力角色。

经济主导权的觉醒,为海女们带来了性别权力结构的改变。

济州海女数量达到鼎盛时期,有21%的女性岛民为职业海女,她们捕获的海产量占济州的六成,被称为“济州的母亲”。这些女性慢慢成为拥有经济主权的角色,形成了东亚社会最先锋的“半母系”生态。

纪录片《最后的海女》

当男性逃离海底,女性却在海底找到了自由。海女的经历印证了社会学中的“玻璃悬崖效应”,即是女性在职场上有玻璃天花板,但当公司或项目出现某些危机时,女性却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

电影业近年来的变化趋势也可以对照理解。刷屏的《芭比》、戛纳最佳影片《坠落的审判》、高分佳作《好东西》都是女性导演作品。戴锦华教授曾针对这一现象指出:“女性电影导演的全面崛起是近几年的事,原因是电影工业的衰落,电影这艘大船要沉了,女性就像在面临任何灾难时刻一样挺身而出。”

千百年来,从济州海女到女性导演,故事的逻辑不曾改变。

社会责任感:用“契”的智慧对抗原子化社会

故事继续发展,在生存斗争下历经了足够淬炼后,女性的政治觉醒也随之而来。

1932年,海女抗日独立运动在济州岛展开。1.7万多名济州海女,在两年间开展了230次运动,是韩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女性抗日运动。现在济州海女博物馆的庭院,正是当年抗日运动第二次集结的地方。

庭院内树立着济州海女抗日运动纪念碑,基座刻着230这个数字——这是为了纪念1932年至1934年间,1.7万名海女发起的抗争次数。她们用渔网传递情报,以夜校掩护革命者,将海底练就的屏息耐力转化为政治运动的持久力。

这种政治觉醒在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迸发出更耀眼的火光。

当国家外汇储备濒临枯竭,首尔江南区的贵妇紧攥珠宝盒时,济州岛的海女们摘下结婚戒指。这些浸着鱼腥味的金器,最终汇聚成46吨黄金洪流,托起崩塌的韩元汇率。

国家破产前夕,韩国当局呼吁民众捐出家中金银首饰,为当时的韩国补充外汇和黄金储备。对于这些一辈子跟鱼腥打交道的海女们来说,一只结婚戒指、一条金链或许是艰苦人生里仅存的珍贵之物。但在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生死存亡关头,历史聚光灯从没照耀过的她们,用散落的首饰支撑起摇摇欲坠的国家。

《苦尽柑来》中,1988年汉城奥运,夫商吉带人掀翻鱼摊质问阿姨们:“秋刀鱼还能比缔造历史重要吗?”这一段和真实的历史形成极为强烈的反讽——缔造历史的,从来不是奥运圣火,而是暗夜里千万点星火。

在朝鲜王朝末期,海女群体曾被称之为“契”,因为海女们从来不会单独行动,而是通过“契”组织形成“生命共同体”。

“契”是一套精密的社会契约体系,既有动态平衡机制——根据年龄和技能、品德,分为上军、中军、下军,允许3倍收入差激发竞争,又通过共餐制确保生存底线;又有风险共担哲学——将采集成果按比例投入“公共网兜”,用于抚恤伤亡、资助新人。

在“精致利己主义”风气盛行的商业环境下,海女的“契”组织提供了一个古典乌托邦的活态样本。

现代商业也需要这种笨拙又坚韧的集体力量。这种“既竞争又共生”的智慧若沿用到企业上,或许能迸发出新的火花。就像海女们曾用渔网兜住时代巨浪那般,个体虽小,但充满社会责任感的个体汇聚起来,就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生态哲学:解开可持续商业的原始密码

“不捕幼贝、不毁珊瑚”,是海女们世代遵循的祖训。

在数百年实践中,海女构建了一套超越时代的生态哲学体系:有节制索取、零废弃理念等。

她们不会去捕未成年的鲍鱼,会用木尺丈量贝类尺寸,只采集成年个体(如鲍鱼需达10cm以上),比欧盟《共同渔业政策》的尺寸限制早实施300年。此外,每年6-8月全面休渔,保护海洋生物繁殖期,这些实践准则都与现代生态学“关键生命周期保护”理论不谋而合。

海女博物馆 图源|济州旅游发展局

在海女博物馆内,可以看到海女的工具呈现“极简主义”,下海仅凭浮漂网袋、钩镰、潜水镜三样工具作业,避免现代渔具对珊瑚礁的机械破坏,充分展现了其自然友好的采集过程。

现代企业在ESG报告中堆砌碳数据,但或许更应该做的是如何放弃掉一些面子功夫,并且看看过去历史中的人类文化有着怎样的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古老智慧。

海女非遗活态传承,怎样避免空心化?

《苦尽柑来》让济州海女群体收获更多的关注,这或许也是韩国文化战略里所期待的蝴蝶效应。

当观众为“宽植与爱纯的柑橘园之吻”尖叫时,济州岛的旅游搜索量暴涨;当“海女潜水教学体验”成为小红书爆款标签,年轻人开始追问:那些被珊瑚割伤的手掌,是如何托举起一个文明的现代性转型?

不过,真正的非遗活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复刻,而是让历史长河的精神力量,穿越屏幕叩击现代人的精神海床。

随着剧集关注度的增高,非遗文化如何活态传承也成为重要议题。近年来,非遗项目的申报热潮持续高涨,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投入大量资源推动非遗的挖掘、整理和申报工作。

但在这股申报热的背后,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却面临传承断层、创新乏力、市场萎缩等困境,使得非遗保护陷入“重申报、轻传承”的怪圈。

要破解非遗保护的空心化困境,亟需从传承机制创新、IP价值链重构两个维度突破。

创建梯度化的技艺传承体系

此前海女的传统技艺大都依赖口传身授,缺乏系统性记录和标准化的培养体系。

目前,韩国济州岛设立了海女学校、系统传授潜水技术、海洋生态知识及传统仪式,增设海洋生态学、潜水安全等现代学科,这些升级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职业科学性,同时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此外,日本三重县的“海女表演”旅游项目虽也有空心化问题,但设计的青少年短期体验营,也值得借鉴。

构建IP价值链的生态化运营

韩国擅长运用影视手段塑造文化IP,从曾经的《欢迎回到三达里》到如今的《苦尽柑来遇见你》,足以见其叙事能力。不过,影视传播存在热度衰减周期,如何打破“剧终人散”的周期魔咒是IP商业化的关键。

目前,凭借热门韩剧和纪录片对海女形象的塑造,济州岛设立了许多海女文化相关的打卡点,如海洋餐厅、海女潜水体验、海女学校等。

济州岛的室内海女体验场 图源社交媒体

济州岛海女学校 图源社交媒体

这些尝试有一定介绍当地文化的作用,但如果提出进一步要求,尝试生态化运营文化IP,线上线下结合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则需要更丰富的思路。

在IP文化输出和保持生命周期方面,迪士尼是个成功的商业案例,迪士尼60年来的IP运营策略也值得研究借鉴。

在过去60年里,迪士尼就围绕着四步战略进行IP运营:第一步是高成本打造电影和动画,票房是第一轮收入;第二步是IP再创造,将IP放在度假村与主题乐园里;第三步则是建立遍布全球的迪士尼加盟连锁店,形成品牌效应,并把迪士尼的logo授权出售,坐收利润分成;第四步也是颇具前瞻性的一步,是将影片的电视、媒体转播权出售,让网络增强IP传播和价值,从而提高前三步的产品销售量。

随着迪士尼IP的不断丰富,其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变化。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研究员Peter Weill发现,在过去几十年间,主题乐园业务从1984年的65%跌到了30%,相反知识产权授权的收入占比则从1984年的15%增加到2009年的63%。

显然,迪士尼的商业模式正在逐步减轻对主题乐园这种实业型授权经营的依赖,转向了盈利价值更高的知识产权授权。

以内容为核心,迪士尼构建了“内容生产——场景延伸——衍生开发”的完整价值链,它的成功表明,文化生命力的延续需要突破单向保护思维。这几年迪士尼更是开启了“用户参与式共创”的尝试——新IP“玲娜贝儿”没有电影故事,却因粉丝赋予“傲娇女儿”人设引爆母爱经济,同人创作视频播放量超20亿次。

对海女文化而言,一方面需要通过影视、纪录片手段提炼自己的核心“元叙事”——以海女为主体的济州岛半母系社会的性别革命、“契”组织的共生哲学、海女与海洋和谐相处的生态智慧;另一方面,则需要开启用户生产内容的尝试。

毕竟,非遗传承不能只是传承者的一厢情愿,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多少人重复古老动作,而在于有多少人愿意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语汇。在这个互动性极高的互联网时代,传承的答案已经不局限在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上,而更多地在于能否像玲娜贝儿那样,让每个接触者都成为故事的续写者。从单向输血,再到全民造型,或许才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传承的精准密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