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十人①
2015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联合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21年更名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下文简称“非遗研培计划”)。我省实施非遗研培计划10年以来,共举办研培班36期,参训人员1600余人,参与授课的各类专家学者近千人,培训完成率达100%。
10年间,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通过非遗研培计划,切实提升了非遗传承人队伍的理论水平、现代审美能力,化解了一些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
本报今起推出《山西省“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十年十人》专栏,专访10位10年间在非遗研培计划中受训受益的学员、在非遗研培计划中承担教学任务、见证学员成长的授课人员。以微知著,回顾山西非遗研培计划10年的成果。
山西剪纸,是一门诞生于黄河农耕文明的民间艺术,宛如一颗璀璨明珠,闪耀在三晋大地上。无论是岁时节令、诞生婚嫁的人生礼仪,还是服饰、居住的日常生活,都少不了张贴、摆衬或者做底样的剪纸,剪纸已深深融入了山西人民的生活。
一把剪刀、一张红纸,装点了朴素厚重的黄土高原,山西剪纸以一种喜庆、鲜活的方式展示着属于三晋大地的独特文化底蕴。作为山西剪纸的典型代表之一,太原剪纸兼顾了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和北方剪纸的大气恢弘,是太原地区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
初夏时节,走进山西上林苑传统剪纸艺术研究所,身着一袭传统服饰的王银凤笑吟吟地讲述了她与太原剪纸、与非遗研培的往事,她的身后是内容多样、色彩丰富的剪纸作品。与剪纸结缘四十余载,王银凤剪出了一段充满坚守与创新的人生故事。
王银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太原剪纸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山西上林苑传统剪纸艺术研究所主任。太原市剪纸协会会长,太原市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太原市文化馆“非遗公益”讲师。长期在学校、社区、文化馆等传承剪纸艺术。
2016年11月参加首期非遗研培计划剪纸班。在全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得“天工艺苑·百花杯”银奖,在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获得“中华文化文化创意奖”银奖及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会“神工杯”金奖等二十多项奖项。其剪纸代表作有《祖国万岁》《三阳开泰》《中国梦·和谐大团圆》《百福图》等。

王银凤介绍以剪纸为元素创作的服装

01
研培照亮传承路
2016年11月,从小就喜爱剪纸的王银凤迎来了人生中一个重要转折点——参加教育部和文化部举办的研培班。那一个月的时光像一束光,照亮了她在剪纸传承道路上前行的方向。
王银凤轻划她的微信朋友圈,手指停在2016年年底的一条动态:“20年后重回课堂,学习一个月,机会真是难得!努力做个认真学习的好学生!”回忆参加研培的往事,王银凤的语调稍有凝噎。
1995年大学毕业,王银凤从事财务工作,并一度做到单位财务总监的职位。因为热爱,2000年起,她舍弃赚钱多且快的财务工作,与志同道合的丈夫郭树林一起,投身幼年起就十分热爱的剪纸事业。成为一名专职剪纸工作者的16年,她一直在思考:究竟怎样的剪纸算非遗?墨守成规和发展创新,哪个是非遗?
困惑了她十余年的问题,在研培班第一天的课堂上就找到了答案。时任山西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的赵中悦在课堂上字字玑珠:农村老太太坐在炕头上剪窗花就是非遗吗?并不是,非遗也需要创新和发展,非遗也要和现代人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非遗传承人也绝不仅仅是传统技艺的刻板复制者,更是创造者……那一刻,仿佛有一束光照进了王银凤的内心,多年创新剪纸手法却被质疑的委屈烟消云散,非遗传播、传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研培期间,王银凤总是雷打不动坐在第一排,像海绵般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在众多课程中,工笔画给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课堂上,她注意到绘画技艺授课教师对待每一幅作品都爱护有加、视若珍宝,“老师都70多岁了,还亲自挂画、取画,不让学生帮忙,因为他担心别人的唾沫星子不小心溅到画上,对画造成损坏。”这种对作品的尊重态度,深深触动了王银凤,也让她意识到自己要对剪纸作品付出更多的尊重与珍视。
研培结束后,王银凤像是被注入了新的活力,她不再满足于以往单纯迎合市场需求的剪纸创作模式,而是积极探索将时代元素融入到作品当中。为庆祝建党100周年,她精心创作了19.9米长卷《祖国万岁》,长卷中的每一刀都饱含她对党的热爱和对剪纸传承的新理解。

王银凤作品
02
传承开辟新路径
在2016年参加研培之前,王银凤对剪纸的热爱单纯而质朴,主要将精力放在剪纸作品的销售上。那时的她,对剪纸技艺传承的宏大意义和深远价值,尚未有深入的思考。研培成为了她人生和剪纸事业的转折点。研培经历让她深刻意识到自己作为剪纸传承人的使命,让她不再仅仅满足于简单的剪纸创作与销售,而是开始思索传承的内涵,明晰了应该传承什么,应该如何传承,对剪纸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为透彻的认识。
研培结束后,王银凤的创作思路比以往更加清晰。她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天地,传承剪纸技艺的责任与使命已经渗透在了她的行为习惯中。而这一转变也体现在了她的作品中,王银凤创作了许多融合多层套色、点染技法且极具时代意义的作品,将太原剪纸“既有南方剪纸的纤巧细致,又有北方剪纸的大气恢宏”的独特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腾飞的中国》《长城》《中国梦和谐大团圆》等。
在新时代的浪潮下,太原剪纸正在与时尚交融。众多知名品牌纷纷向传统剪纸抛出橄榄枝,华为、vivo、OPPO、小米等大众耳熟能详的品牌,以及汾酒、宁化府等山西本土知名品牌,在新品发布会、年终答谢会等重要场合,都会邀请王银凤做一堂太原剪纸非遗体验课,借传统文化传递现代企业精神内核。王银凤认为“这既是创作挑战,也是宣传太原剪纸文化的良好契机”。
蛇年春节期间,霸王茶姬邀约王银凤,跨界合作,举办了“纸剪飞花·瑞彩贺春”主题活动,并推出了“纸剪飞花冰箱贴”,带领大家一起见证剪纸艺术,感受剪纸魅力。

王银凤部分跨界剪纸作品
03
薪火相传向未来
在非遗研培中汲取了精神养料和技艺技法,王银凤在传承的路上结合个人实践把宝贵经验奉献传播出去,教授给更多对太原剪纸感兴趣的人。
王银凤一直都深深坚信:兴趣爱好必须趁小时候培养,孩童时期种下的兴趣的种子一生难忘,学习的知识技能也会影响深远,比如她自己,就是在小时候看到叔叔画的炕围画上的蝈蝈和自己跑丢的那只一模一样,看着母亲剪窗花、裁衣服,于是六七岁的她也拿起了剪刀,开始剪各种各样的图案。
2013年起,王银凤应邀走进太师三附小,开设美术课堂,这一讲就是10年。她将剪纸内容与美术结合起来,把剪纸技法编入课件,为小学生系统介绍太原剪纸的历史、工具使用以及剪纸方法,“两手协作,完成一件剪纸作品,有利于全脑开发”。2015年至2017年,王银凤在山西省妇联举办的山西省剪纸创业技能培训中担任老师,为参与培训的学生讲授基本技法和创作理念,以及自己总结的各种关于剪纸的经验。
“剪纸是一项充满正能量的活动,能让人释放不良情绪,从中获得成就感。”王银凤始终这样认为。完成一幅精巧的剪纸作品,有画稿、熏花样、搓捻子、订花样、染色等多个步骤,学习剪纸技艺、完成剪纸作品,是一条饱含热爱、治愈心灵的道路。
在王银凤的众多学生中,丽丽(化名)令她印象深刻。这位患有抑郁症的普通妇人在剪纸中完成了自我救赎。学习剪纸后的丽丽逐渐排解了负面情绪,在剪纸中找到快乐,在完成一幅完美的剪纸作品后会激动地拥抱王银凤,分享自己的喜悦。如今丽丽成为了当地的剪纸非遗传承人,同她的老师王银凤一样,也走上了教学、推广剪纸之路,通过在中小学讲授剪纸课程,举办培训班、开办剪纸传习基地等方式,将剪纸这项传统艺术推广开来。
王银凤用热爱与执着,为太原剪纸注入新的活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发扬太原剪纸“写实而不拘泥,夸张而不变形”的独特魅力,让剪纸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图: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实习生 仝佳璇 王丽宇 张祚
编辑:山西晚报记者 马秀凤
值班主任:山西晚报 赵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