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歌谣的彼岸到脚下的青翠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北朝的风沙早已在史册中沉寂,这苍劲的歌谣,却如敕勒川上盘旋的雄鹰,穿越千载时光,将那片苍莽草原的魂魄,烙印在无数人的心壁。它曾是梦的彼岸,是诗句里翻涌的、可望不可即的“天边”,一个沉淀在历史烟尘与地理距离之外的苍茫图腾。
当晨曦初染,我立于呼和浩特之畔的敕勒川草原,脚下是绵延至天际的无垠青翠,鼻息间是泥土与草叶清冽的芬芳,一种强烈的现实感瞬间击碎了历史的回音。那吟唱了千年的“天边”,此刻正无比真切地铺展在眼前,触手可及,呼吸可闻。敕勒川,这片古老的土地,正以“都市草原”的崭新姿态,重谱着一曲关于空间、时间与生命和谐的交响乐章。

一、 穹庐之下:阴山作屏,绿海无涯
黎明,是草原最富神性的时刻。亿万草叶尖端,露珠凝结、汇聚,如大地珍藏的碎钻,无声折射着破晓最纯净的光。草叶低垂,承托这微小的宇宙,露水在叶脉间滚动,终挣脱叶尖的挽留,无声坠入滋养它的泥土深处。太阳磅礴升起,无垠金光泼洒而下,草原瞬间化为一张起伏的巨大绿毯,铺展至目力尽头。空气浮沉着青草特有的清冽,混合泥土苏醒的微腥,深深吸入肺腑,恍若饮下远古生机勃勃的绿酒。古老的敕勒川,正用新生的翠绿与芬芳,向每一位踏上它胸膛的旅人宣告着力量。
极目北望,阴山如一道沉郁凝重的青铜屏风,横亘草原尽头。山势连绵,沉默威严,千万年如一日拱卫脚下丰饶。晨光熹微中,山体深浅青黛,山巅轮廓被光线勾勒得异常清晰、硬朗。这正是《敕勒歌》里“阴山下”的实相,它不再仅是地图上的墨点或歌谣里的意象,而是如此真实雄浑地矗立天穹之下,成为敕勒川草原最坚实的脊梁与永恒背景。山风自隘口浩荡而下,携来岩石的冷峻与冷杉的清香,掠过无垠草甸,掀起层层叠叠的绿波,涌至脚边,如同大山深沉的抚慰。
草原苏醒,伴随生命最本真的喧腾。一群毛色油亮、体格健硕的蒙古马,悠然踱步于缓坡。强健肌腱在光滑皮毛下滚动,头颅时而谦卑低垂,专注啃食鲜嫩草尖,时而警觉扬起,捕捉风中讯息,长鬃在晨风中如燃烧的黑色火焰飞扬。清脆蹄铁叩击坚实而富弹性的大地,“嘚嘚”声在开阔草原上格外清晰、纯粹,恍若大地沉稳有力的心跳,传递亘古韵律。不远处,几顶洁白蒙古包如降落凡间的云朵,安卧绿海之上。包顶炊烟笔直升起,旋即被微风温柔拉散,袅袅婷婷,融入澄澈如洗的蓝天。身着鲜艳蒙古袍的妇人走出毡包,提着光亮奶桶,走向系在粗壮木桩旁的乳牛。牛犊依偎母亲庞大温暖的身侧,发出稚嫩满足的呼唤。一种古老恒常的生机,一种与土地、牲畜、季节紧密相连的生活图景,就在这寻常敕勒川晨光里静静流淌,无声诉说着草原的灵魂。

二、 钢轨缩短天边路:都市与牧歌的时空折叠
时代的脉搏,同样清晰有力地跳动在这片古老土地的肌理之中。视线尽头,一列银白高铁,如大地上疾驰的闪电,无声迅猛地划过草原边缘,在绿野远山映衬下,划出一道充满未来感的流线。那正是京呼高铁,一条跨越千山万水、凝聚现代伟力的钢铁长龙。它将昔日北京与呼和浩特间漫长、耗费昼夜的旅程,不可思议地压缩进短短两小时。这银梭般的速度,彻底改写了时空刻度,颠覆了“远方”的认知。
试想,晨光熹微中都市钢筋森林穿梭的身影,写字楼格子间伏案疾书。只需一张车票,一次舒适旅程,在明亮车厢小憩片刻,凝望窗外飞逝风景,便能于午后艳阳高照时,亲身踏上敕勒川温润土地,触摸草原上带着阳光温度、微微扎手的草茎。甚或跨上骏马,在无垠绿野感受风掠耳畔的呼啸,体验马背民族传承千年的风驰电掣。那吟唱千年、遥不可及的“天边”,此刻已实在地铺展于马镫之下,成为脚下真实的土地。空间的巨大阻隔,被现代文明的伟力,以近乎魔法的方式轻易缝合。都市喧嚣与草原宁静,上午会议与午后驰骋,在钢轨连接下,完成奇妙的时空折叠。天边,不再是地理坐标,而是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三、 青绿重织敕勒川:伤痕、修复与新生的契约
然而,这份触手可及的“天边”,这片令人心醉神迷的青绿,并非理所当然的恩赐。它曾历深重创伤,承载着一段救赎的记忆。我特意走向草原一角保留的生态警示区。眼前是一小片精心维护、尚未褪尽伤痕的土地,与周围丰茂草原形成刺目对比:土壤大片裸露沙化的灰黄底色,如同大地结痂未愈的伤口。稀疏低矮的草顽强钻出贫瘠土层,努力伸展叶片,试图覆盖裸露的肌肤,艰辛而珍贵。旁立解说牌,以冷静文字与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无声诉说着过往辛酸:过度放牧、无序垦殖、周期性干旱……曾让史籍中水草丰美的敕勒川,一度沦为黄沙漫卷、生态失衡的荒芜之地。眼前这未愈的“疤痕”,是历史投下的沉重阴影,警示着人类曾经的迷途与对自然的亏欠。
正是这切肤之痛,催生了壮丽的涅槃,谱写了感天动地的绿色传奇。解说牌另一面,图文并茂、充满希望地展示着敕勒川如何从一片“伤疤”,一步步重生为全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生态修复典范。一张张照片,记录着修复之初的艰辛:无数修复者顶风沙,弯腰在流动沙丘上,用麦草或芦苇秆扎成紧密相连的草方格,如同在大地溃烂的伤口上,一针一线编织绿色的绷带,以最原始有效的方式,固定每一粒试图逃逸的沙尘。照片记录着人们小心翼翼、满怀希望地将一株株耐旱顽强的草苗,如珍宝植入沙土,在贫瘠绝望的画布上,以生命为颜料,点染第一抹希望的绿。
无数日夜的汗水浇灌,无数双手的悉心呵护,无数颗心的殷切期盼,终于唤醒沉睡的土地。草籽在土壤深处积蓄破土之力,以惊人、令人动容的生命力顶开板结沙土,探出稚嫩绿芽。细密根须如大地的神经网络,在黑暗地下无声坚韧地蔓延、交织、扶持,形成强大的生命之网,牢牢抓住沙尘,锁住水分,修复每一寸被撕裂风化的肌肤。绿色的潮水,终于一寸寸、一片片,以不可阻挡之势,覆盖了往昔的荒芜。这重生的、澎湃的青绿,是生命对伤痕最倔强的回答,是大地对忏悔与努力的最深接纳,更是人与自然重新缔结的、饱含敬畏与共生智慧的庄严契约。敕勒川的绿色奇迹,修复的不仅是一片草原,更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昭示着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之路。

四、 古今交响共一川:当牧歌遇见摩天轮
当现代游客的足迹如欢快雨点落满重获新生的绿野,古老的《敕勒歌》旋律,也仿佛注入新血,被赋予鲜活生命力,再次悠扬自信地回荡在敕勒川上空,与现代喧嚣和谐共鸣。这并非简单重复,而是一场跨越时空的盛大交响。
科技的脉动:草原深处,几辆造型流畅、充满未来感的无人驾驶摆渡车,沿着隐形轨道平稳滑行。它们如温顺精密的金属小兽,悄无声息穿行于青草织就的绿波,将游客送往不同景点。车身上闪烁的幽微指示灯,在阳光下折射理性光芒,与周遭原始野性的自然景致形成奇异而和谐的共生。这无声高效的穿行,是科技投向古老草原的温柔一瞥,是效率与诗意的握手。
高度的礼赞:草原边缘的恼包村,一架巨大摩天轮如钢铁藤蔓,扶摇直上,直探云霄。乘其洁净玻璃座舱缓缓攀升,视野如巨幅画卷徐徐打开。升至最高点,整个敕勒川的壮阔精微尽收眼底——浩瀚绿意如无垠碧海漫涌,沟壑、溪流、花丛点缀其间,远处蒙古包化为白点,成群的牛羊似移动墨迹,最终,这无垠生机与辽阔,在视线尽头融入淡蓝朦胧天际。这片土地的生命力与辽阔,在此刻获得最直观震撼的丈量与礼赞。古人“欲穷千里目”的夙愿,在钢铁构筑的高度得以实现。
光影的史诗:暮色四合,星子初现,草原披上瑰丽深邃的面容。《千古马颂》的舞台灯光骤然点亮,撕裂深邃夜幕,幻化光之海洋。雄浑激昂、直击心灵的音乐如从大地深处奔涌,与万千马蹄踏地的隆隆声、勇士呐喊、马匹嘶鸣交织,形成震撼心魄、荡气回肠的交响。光影是魔术师的手笔,变幻莫测:时而如金戈铁马的烈焰燃烧,时而如宁静牧场的星河倾泻,时而如暴风雪席卷天地。剽悍骑士驾驭骏马在光影中飞驰、腾跃、拼杀,演绎草原民族的骁勇、坚韧与深情。马蹄溅起草屑,在强光下如飞舞的金色星尘。舞台中央,象征蒙古民族精神图腾的巨型“苏鲁锭”在聚光灯下升起,闪烁神圣冷峻的光芒,成为整个演出的精神支点。光影交错,乐声激荡间,《敕勒歌》时代纵马放歌的牧人剪影,与今日台下无数双被灯光映亮、充满惊叹感动的眼睛,在同一片星空下神奇相遇。千年时光似被压缩于方寸舞台,古今之人,跨越时空鸿沟,共同聆听着、呼吸着敕勒川草原亘古不变的、带着青草泥土芬芳的气息——这草原深沉悠长的呼吸,从未断绝,它连接过去,滋养现在与未来。
在高铁站熙攘人流中,在无人摆渡车安静的轨迹上,在摩天轮承载惊叹的座舱里,在《千古马颂》引发共鸣的光影舞台前,历史厚重的回响与现代跃动的脉搏,如两条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敕勒川这片丰饶坚韧的土地上奇妙交汇、激荡、融合。自然造化的雄奇壮阔与人类智慧的璀璨创造,如草原雄鹰展开的双翼,一翼承托古老灵魂,一翼搏击时代风云,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和谐共振,共同托举一个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未来。

天边即脚下,青绿是归途
暮色如醇厚马奶酒,浸染包裹整片敕勒川草原。喧嚣褪去,天地复归宁静。我独立于辽阔中心,举目四顾。苍茫四野,依旧在穹庐般天宇下无尽延展,壮阔如千年前歌谣所咏。然而,那吟唱中的“天边”,此刻已非遥不可及的地平线或心头幻影。它真切地铺展眼前,在我脚下这片由古老歌谣魂魄、现代速度激情、生态智慧汗水与人间烟火温暖共同编织的锦绣之上,在带着草香与自由气息的风中吟唱、流淌。

天边,其实从未真正遥远。它存在于不朽歌谣的回响里,存在于每一个向往自由辽阔、敬畏自然的心灵深处。只是在今日敕勒川,借助时代伟力——风驰电掣的钢铁长龙缩短物理距离;凭借对自然的深刻反思与虔诚修复——默默耕耘的草方格、精心栽植的幼苗重织青绿肌理;依托科技的点缀——无人车精准轨迹、摩天轮升起的视角拓展感知维度;更源于万千颗珍视绿水青山、追求诗意栖居的心——我们终于凿通抵达的路径。于是,“天边”不再是地平线外缥缈诱惑,而成为脚下真实可感、生机勃勃、承载古老灵魂又焕发时代光芒的土地本身。它是都市边缘的呼吸之叶,是喧嚣心灵的疗愈之地,是古老牧歌在新时代的悠扬回响。

天边,就在眼前——在这片被深情修复、被时代重新定义、被赋予全新诗意的青绿敕勒川草原之上。它触手可及,它呼吸可闻,它以其无言的壮美与蓬勃生命力,向每一个追寻它、热爱它的人,发出永恒邀请:走进来,感受它,成为这首由天地人共谱、永无终结的宏大诗篇中一个跳动的音符,一个鲜活的意象,一段不朽的传奇。在这里,青绿是永恒的归途,天边即是我们可抵达的当下,每一次心跳都融入草原永恒的脉搏。
丨来源:启程文学(文/杨俊文)
丨编辑:张婧玉
丨校读:于惠敏
丨审核:王伊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