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评论丨多名“95后”任985高校教授,要看到“破格”背后的意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7:12:00    

期待这类“破格晋升”佳话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只是作为一种特例。高校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锻造出更多“叶紫薇”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发文称,博士毕业入职不到3年的“95后”叶紫薇,通过战略性人才职称评审学校提名制度这一超常规方式,从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的助理教授破格晋升为教授。

↑叶紫薇(左)获得聘书。图据中国人民大学微信公众号

对不少人来说,29岁的年纪,可能踏入职场不久,能够在此时脱颖而出升为教授,的确不寻常。据介绍,毕业时,面对国内外众多高校递来的橄榄枝,叶紫薇最终选择了学成归国。她在玉米田里寻找经济学密码,将生物育种经济研究写进Science,取得中国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历史突破。

而据梳理发现,近期有多位“95后”学者任985高校教授。个体的选择,呼应高校的需要,写就一则则佳话。当年轻学者挑大梁的事情越来越多,其反映出高校对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做出的努力。在为叶紫薇等人祝贺的同时,也期待这类“破格晋升”佳话成为一种常态,而不只是作为一种特例。高校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锻造出更多“叶紫薇”。

在传统学术体系中,一名青年学者要想成为教授,可能要经历漫长的职称晋升通道,按部就班地积累晋升资质,等待机会到来。这种模式,势必会磨平一些人的心性。如果只能论资排辈、众人挤“独木舟”,那不利于形成唯才是举、不拘一格的用人环境,也不利于高校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

当前,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迅猛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学术研究格局。相对而言,在一些新兴领域,年轻学者在知识更新速度、创新意识等方面更具优势。如何深度构建可持续的学术成长环境,避免优秀的青年才俊“昙花一现”,已成为高校制度建设的新考题。

当然,“教授年轻化”不是目的,让学者晋升机制更科学合理、避免人才被埋没,才是核心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去年底曾刊文,指出该院近年来大力推行职称破格制度,打破了论资排辈。2024年,该院有13人破格晋升职称。中国人民大学则提出,要构建涵盖多类型成果认定方式的人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辟多元化、可选择的人才发展通道。武汉大学提出,完善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等等。可以看到,这些改革举措围绕人才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切中肯綮,表现出统一性、常态化和可持续性,引人期待。

说到底,高校的人才发展机制改革,当围绕《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等政策系统化展开,以“破四唯”和“立新标”为突破口,不断为优秀人才的发展与晋升扫除障碍。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伍里川

编辑 赵瑜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