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章推荐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展现国际友人投身中国抗战(烽火记忆·时代回响·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8:33:00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旅奥华文作家方丽娜创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到中国去》,向读者呈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地利医生雅各布·罗森菲尔德(中文名罗生特)和理查德·傅莱为逃离纳粹迫害,在时任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从维也纳逃往上海,继而奔赴中国各地投身抗战。小说以两位真实人物为原型,从国际友人的视角重述1939年至1949年间中国抗战与革命的峥嵘岁月,再现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艰苦卓绝的抗争,为我们走近抗战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在奥地利发现新题材

“欧洲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它的自然、历史、宗教、艺术等触动了我,让我开始写作。”1998年,来自河南商丘的方丽娜考入奥地利多瑙大学,远渡重洋深造。随后,她定居在有“音乐之都”之称的维也纳,这座城市浓郁的艺术氛围唤醒了她对写作的渴望。

方丽娜形容文学是一种“回望”。在她看来,与故乡拉开距离时,才能获得躬身反照的机会,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才能产生不受拘束的想象。于是,她将乡愁和对文化碰撞的思考融入文字,在2005年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云中漫步》。此后,文学创作的种子在维也纳生根发芽。

2010年,受中国作家协会邀请,方丽娜进入鲁迅文学院第十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习,成为学院自1950年创办以来接收的首位海外学员,她的创作也开始进入专业化阶段。在边学习边创作的过程中,方丽娜开始探索如何利用旅奥华文作家的身份,结合当地历史文化资源,向中国读者呈现跨文化故事。

“我最开始主要围绕海内外底层女性的生存困境和情感困惑,创作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这成为支撑我创作长篇小说的基础。”方丽娜充分发挥旅居奥地利的优势,结合自己与奥地利丈夫的相处经历,以文化碰撞和跨国婚姻为题材进行写作,在呈现中外文化差异的同时,精准捕捉人类共通情感,并将其自然流露于文字之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雅各布·罗森菲尔德、理查德·傅莱两个名字跳入方丽娜的视野。作为活跃在中国抗日战争一线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奥地利犹太医生,他们的故事却湮没于历史洪流之中,这令方丽娜感到遗憾。“了解他们的故事后我特别震惊,白求恩的故事家喻户晓,但罗生特和理查德却鲜为人知,我觉得有责任以文学的形式呈现他们的故事。”于是,方丽娜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到中国去》。

凸显国际主义精神

1939年,两位奥地利犹太医生遭纳粹驱逐,在时任中国外交官何凤山的帮助下逃亡上海。随后,罗生特先后在新四军、八路军、东北野战军行医,在担任新四军卫生部顾问期间开办华中卫生学校,为新四军培养了一批批医疗人才;理查德·傅莱前往晋察冀边区,在“白求恩流动医疗队”工作,并率先在中国制造出青霉素,拯救了无数战士和伤病员的生命。二人与中国人民并肩作战,完成了从“被迫逃亡中国”向“主动到中国去”的转变,被称为“奥地利的白求恩”。

2010年前后,方丽娜在奥地利华文网站上看到了关于两人事迹的片段,几行文字简单地介绍了他们的生平,让方丽娜十分好奇。“他们在中国的经历横跨东西、纵横南北,我开始有意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的人生轨迹。”方丽娜拜访了理查德的后人,听他们讲述父母的故事。

“我觉得至少得有20本书才能把这本书撑起来,因为小说背景太沉重了,人物故事背后涉及的史实也很多。”为了获取更多素材,方丽娜查阅了大量文献书籍,包括《奥地利人在中国》(德语版)、《中国共产党简史》以及欧洲史、世界史相关著作等。她还从奥地利汉学家卡明斯基那里借来了他主编的《中国的大时代——罗生特在华手记》,帮助自己揣摩角色的内心世界。除此之外,方丽娜还走访了多个历史纪念馆,从馆中陈列的文物或老照片中感受当时的社会环境。

在真实故事和历史细节的基础上,两位主角从尘封的岁月中苏醒过来,以生动、立体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在书中,自幼生活优渥、从未出过大力气的理查德和战士们一样扛着药品,一路翻山、爬坡,急行一夜到达联络站,挣扎着吃了几口面就倒在炕上睡过去。罗生特将西装皮衣束之高阁,像给患者裹绷带一样认真细致地给自己打绑腿,还学会了用手枪……

除了罗生特、理查德两位主角外,《到中国去》还塑造了大量立体、生动的历史人物,有救助犹太难民的时任中国驻奥地利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学医救国投身抗战的新四军军医处处长沈其震、支援中国抗战执行轰炸和运输任务的美国第14航空队中尉谢尔曼……在书中,方丽娜用文学的笔法还原了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立场的人如何团结在一起,在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我们是中国青年/我们的热情染红了中国大地/使这神圣的祖国/获得自由与豪气”。《到中国去》中引用罗生特在苏北根据地写下的一首中文诗,凸显他们的国际主义精神。以两位主人公为代表的国际友人,将自己的命运与中国人民的抗战历程交织在一起,穿越时光散发着恒久的光芒。

以文学丰盈历史的骨架

“文学可以用它独有的手法,通过情节、对话,让历史人物向我们讲述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方丽娜形容这部小说是“文学与历史的对望和碰撞”,真实的历史事件是小说的骨架,鲜活生动的文字赋予其血肉,她渴望在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的张力中,还原中国抗日战争峥嵘岁月中的人性光谱,以此向人类共同期盼的和平、人性与尊严致敬。

《到中国去》基于真实历史事件,在8月4日举行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学坐标——长篇小说《到中国去》新书发布暨创谈会”中,与会嘉宾围绕历史真实与文学虚构展开对话。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梁鸿提到:“这部小说大的逻辑是非虚构的,这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历史揭示出人类曾经的命运,也很可能是我们未来的命运。”她表示,两位奥地利医生能逃离纳粹的魔爪来到中国,源自何凤山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小说的许多细节里,我们都能看到中华民族所展现出的胸襟和中国文化的包容性。”

罗生特在集中营的生死边缘挣扎,却在中国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理查德在延安的窑洞里研制土制青霉素,用科学的力量挽救伤员。“抗战期间,一批文化背景、专业技能各异的国际友人带着理想主义的关怀和反法西斯的信念来到中国。他们中有医生、有记者,他们自觉投身中国的抗日战争,可以说是和中国人民共同谱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人乐章。”方丽娜说,“文学可能也有它的命运,小说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出版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水到渠成。”(徐妍迪)

《人民日报海外版》(2025年08月28日第07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