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皖新闻讯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2025年4月20日,由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主办的“破浪千帆今犹在 红色基因永奔流”——渡江战役胜利76周年主题系列活动在该纪念馆南广场举行。两位渡江英雄的后代在现场深情讲述了革命先辈们突破长江天堑的历史细节。


当天活动现场,合肥市师范附属小学学生通过情景朗诵《革命精神 永放光芒》,展现革命薪火的代际传承。合肥市第四十八中学嘉陵江路校区学生合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如愿》,以歌声致敬英烈壮举。原创情景剧《我送亲人过大江》聚焦群众支援前线的真实故事,生动诠释“最后一粒米送去做军粮”的军民鱼水情。

现场,原合肥市警备区政治部副主任黄宁江、安徽省新四军研究会联络委副主任袁正青作为老战士后代代表,结合父辈参战经历,讲述了革命先辈们突破长江天堑的历史细节。
“我的父亲袁文明是一名新四军老战士,曾7次负伤、多次立战受奖,鲁南战役中被授予‘爆破英雄’光荣称号。”袁正青回忆,父亲去世后,在火化的骨灰中还发现了三枚残留在体内70多年的弹片。
“1949年4月21日晚,父亲的老部队在常州成功登陆,23军67师201团直插潘墅镇,三营教导员瞿钦民是本地人,亲率突击队向正面之敌,迅速占领了半个城镇,并将敌军师长击毙在桥头,一举打乱了敌人的全盘部署。”袁正青介绍,敌军负隅顽抗,我全体官兵依靠民房展开了艰苦的近战、巷战、肉搏战,打退了敌人多次疯狂的反扑。“机枪连指导员身负重伤,八连副连长双腿被炸断,在敌人蜂拥而上的危急时刻,他们拉响了最后的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教导员瞿钦民身负8处重伤,咬紧牙关,以坚强的毅志坚持指挥战斗,最终赢得了的胜利。而他自己为了家乡的解放,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壮烈牺牲。”
袁正青拿出一张76年前泛黄的珍贵证书照片进行展示。“渡江之初,父亲在野战医院治疗,伤未痊愈。但他主动要求上前线,带领医疗队、担架队到火线抢救伤员。5月12日上海战役打响,部队伤亡很大,大批伤员生命垂危亟待转运到后方医治。父亲和战友们冒着呼啸的炮火,转战在泥泞的阵地中。尽管连日奔波、身体虚脱,但他依然坚持战斗,挽救了许多战友的生命。5月14日,一发榴弹炮在父亲的周围爆炸,剧烈震动掀起的泥浆击中全身,导致他枪伤复发,口吐鲜血,昏倒在地,被抬下了战场。次日部队签发命令,给父亲颁发了这张立功证书。”
黄宁江的父亲黄锦思在渡江战役时任33军289团政委,于4月21日率部从无为渡过长江。“过江后父亲只带一个营加团直属队共600余人参加南下追迁逃敌的任务。”黄宁江介绍,4月28日黄锦思的部队在广德遇敌军4000余人,“敌七倍于我战情十分险恶打不打?父亲与团长商定,坚决不能让敌军突出包围死灰复燃。”团长一声令下,并带头端起机枪率部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同时父亲急调一个排绕到敌后发起进攻,并组织人员向敌军喊话。“敌军被打懵了,也不知周围有多少解放军,只好乖乖放下武器举手投降。”
“据父亲回忆,他在繁昌接到南下追迁逃敌命令时,下起了连天大雨,道路十分难行,加上运输工具全留在江北,本应车载的作战物资全部分到个人,平均每人负重35公斤。”皖南人民见此,将家中储存的稻草以及门板小船,全部拿出整治道路。“父亲一直记得芜湖陶辛区定丰村文书章新风,为路过的解放军能吃上一口热饭,喝上一口热水,组织村民不分昼夜地守在村口。”
如今,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里收藏着每一件文物,都在讲述一段感人至深的英雄故事。黄宁江认为,我们当代需要弘扬的渡江战役的精神,不仅包括先辈们坚定信念革命到底的精神,攻坚克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也包含军民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精神。
大皖新闻记者 陈丽卿
编辑 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