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购物 App,醒目的 "0 元下单"" 先用后付 "字样频频弹出,看似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却让越来越多消费者掉进消费漩涡。这种新兴支付方式从诞生起就争议不断,有人享受" 先体验后付款 " 的便利,也有人在不知不觉中陷入消费陷阱。央视的关注报道,揭开了这个支付模式背后不为人知的一面。
便捷外衣下的消费迷雾

曾几何时,网购遵循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的铁律,如今 "先用后付" 打破传统。在支持者眼中,这项功能堪称网购神器 —— 收到包裹拆开验货,质量过关再付款,不满意直接退货还不用掏邮费,整个流程行云流水。尤其是购买衣物、小家电这类需要实物体验的商品时,这种 "试错机会" 确实让人安心不少。
但便利背后,暗流涌动。一位网友分享亲身经历:下单时显示 70 多元的帽子,收货时账单突然变成 100 多。虽然金额不算大,但这种价格 "变脸" 让人如鲠在喉。更普遍的问题是,平台打着 "0 元购" 旗号吸引点击,却悄悄把 "收货后付款" 的规则藏在不起眼的角落。不少人稀里糊涂点了下单,直到收到快递才惊觉自己 "被消费"。

暗藏玄机的操作设计
最让人头疼的,是 "先用后付" 的设置逻辑。有网友吐槽,自家爷爷一觉醒来,购物车里凭空多了 54 件商品,9 块手表、3 口锅堆满快递柜。要知道,这位网友已经反复卸载 App、关闭功能,却总是防不胜防。更夸张的是,哈尔滨的陈女士某天突然收到 6 个陌生快递,价值 400 多元,竟是 4 岁女儿玩手机时误触下单。没有指纹验证、无需密码确认,轻轻一点就完成交易,这样的设置着实让人捏把冷汗。
上海的李女士也遭遇过类似困扰。明明从未开通 "先用后付",支付界面却总默认选中该选项,甚至出现过不选就无法付款的情况。更离谱的是,关闭功能堪比解谜游戏:要在层层菜单中反复点击,若有未完成订单更是无法操作。这种 "开通容易关闭难" 的设计,让不少消费者直呼上当。
隐形账单背后的风险

看似便捷的支付方式,实则是新型消费信贷。有些用户只是随手将商品加入购物车,却因系统默认设置直接下单;还有人忘记确认收货,导致快递滞留产生逾期费用。更严重的是,若未能及时还款,还可能影响个人信用。想象一下,只是逛个购物 App 随手一点,几个月后突然发现自己背上信用污点,这样的代价谁能承受?

那些藏在深处的关闭按钮、模糊的消费提示,都在无形中剥夺着消费者的选择权。当孩子误触下单、老人稀里糊涂消费,后续产生的纠纷和损失,远比想象中复杂。在追求便捷的路上,或许我们都该多留个心眼,仔细查看支付选项,及时关闭不需要的功能。毕竟,守护好自己的钱包,才是网购时代的生存必修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