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孙娅玮 文/图)7月21日,“崆峒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暨2025崆峒武术大会激扬的鼓点渐入佳境,崆峒古镇的文化魅力持续绽放。在领略了平凉康养文化的深厚底蕴后,古镇内另一抹色彩同样吸引了大量游客。凝结着民俗文化与创新活力的庄浪县、静宁县展馆像开在平凉沃土上的两朵非遗之花,各自绽放着无限魅力。

踏入庄浪场馆,映入眼帘的便是屋顶垂悬的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尾荷包,五彩的丝线,精致的流苏穗子,一瞬间将游客带入浓厚的民俗氛围。庄浪独有的泥金纸织画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灵动非常,让大家眼前一亮。省市级非遗传承人魏巍告诉记者,庄浪泥金纸织画是土生土长的民间文化艺术,制作工艺融书画艺术和手工编织于一体,是综合艺术的再现。为了让画作在光线照射下泛着金光,他将特制的泥金、泥银稀释后刷在拉力好的宣纸上晾干裁剪成1.1毫米的宽度作为“纬线”进行编织,整个流程多达六十多道工序。
一幅幅精美的非遗麦秆画同样令人驻足,麦秆的天然光泽与巧妙裁剪,幻化出栩栩如生的花鸟虫鱼、田园风光,将平凡的农作物升华为高雅的艺术品。而一侧荣获“2023中华品牌商标博览会金奖”的庄浪毛笔,笔锋饱满,制作精良,展现了“文房四宝”中“笔”的独特魅力。场馆中央,特意设置了书法体验展台,不少游客在了解毛笔的精湛工艺后,兴致勃勃地提笔蘸墨,体验书法的乐趣。
带着对庄浪匠心手作的赞叹,毗邻的静宁场馆则呈现出另一番热闹景象。
静宁场馆的入口,是以“苹果”为主线串联起的静宁发展摄影展。从黑白照片中记录着平整土地、栽植幼苗、果业培训的创业艰辛,到彩色照片中描绘着山地果园、静宁苹果冷链物流园内的分选线、现代苹果高新技术示范园的丰收画卷,诉说着“静宁苹果”从弱到强的辉煌历程。展馆门头设计寓意深刻,一侧是累累红果,象征着苹果产业的兴旺;另一侧是红军在界石铺战斗的场景,代表了静宁热土的红色基因。
步入场馆内,依托“静宁苹果”产业和苹果“平平安安”的美好寓意,衍生了许多的文创产品。造型精美的苹果摆件、充满童趣的苹果娃娃、设计精巧的苹果造型台灯……一个个琳琅满目的苹果造型伴手礼让游客爱不释手。左侧区域陈列着一套技艺精湛、流光溢彩的掐丝画作,让人移不开眼睛。其中,一幅描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胡人客商指挥着驼队从停泊大船上卸下货物,体现了异域风情与东方文化的交融;另一幅则跨越时空,从成纪文化的始祖伏羲开始,沿丝绸之路西行,延伸到壮丽的嘉峪关。

“掐丝工艺一般将金银等延展性强的金属拉成细丝,再用镊子等工具将丝掐成各式图案,以精细繁复著称,而这套掐丝画作一共6幅,每一幅主题都不同,在细节处更能看到掐丝手艺人的匠心。”静宁文创展馆工作人员张妮告诉记者,除了掐丝工艺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剪纸技艺同样绽放风采。
展馆中各式各样的剪纸作品内容丰富、造型独特、技艺精湛,有展现上古时期女娲伏羲创造人类和农具的场景、有描绘丰收时节果农们采摘苹果的画面,有体现“红色圣地界石铺”标志的纪念碑,有表达文化教育的美丽校园……一幅幅作品都体现出成纪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产业优势。
来自广东肇庆的赵生习武30年,本是专门观看武术比赛的他却被各类文化场馆绊住了脚步,他说:“这次来平凉收获满满,以前只听说过崆峒武术,没想到这里还有如此丰富的民俗文化。”
武术的刚劲与非遗的柔美,在崆峒古镇的展馆里相得益彰。马尾荷包、泥金纸织画、麦秆画、掐丝画、剪纸……不仅展现了平凉非遗传承人一丝不苟的“匠心”和对传统文化的守护,更体现了民俗文化在新时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