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企业家日报】
4月10日,西南油气田重庆气矿首席技师刘辉的办公桌上摊开了一本厚重的笔记本,密密麻麻的笔记中夹杂着清华校徽贴纸。再过10天,他将第三次踏入清华大学课堂,参加“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第三阶段的学习。这位扎根采气一线32年的“老匠人”,用略带川渝口音的普通话感慨:“我这辈子从没想过,50多岁了还能当清华的‘学生’。”
工人进清华:一场技术与理论的智慧碰撞
“好像在哪儿打开一扇窗,给我们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这是刘辉在清华大学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2024年10月,作为全国首批220名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之一,刘辉从重庆气矿的生产现场“转场”至清华园,开启了“技术大拿”与“学术大咖”的跨界对话。
这位51岁的采气专家,职业生涯堪称“教科书式”的工人成长样本:32年奋战一线,参与南雅站“11.25”抢险、罗家16H井井漏处置等重大任务,手握77项国家专利,发表52篇技术论文,培养出3名企业技能专家和2名首席技师。然而,当他坐在清华教室聆听院士解析智能制造时,仍被“激光可燃气体探测器算法”“先进边端传感技术”等前沿课题震撼:“原来我们摸索的经验,背后藏着这么多科学原理!”
双导师制:让“绝活”与“理论”双向奔赴
培训营的创新模式,让刘辉这样的实践派如鱼得水。清华教授担任“理论导师”,大国工匠高凤林等担任“技能导师”,双轨制教学将课堂延伸至实验室与生产现场。在2024年12月的第二阶段培训中,刘辉带着团队研发的“五参数一空间水合物预测法”走进清华机械工程系实验室,与学者们探讨如何将经验公式转化为数学模型。“过去我们凭手感判断管线堵塞,现在要用算法预测风险,这是质的飞跃!”他兴奋地说。
培训内容紧扣“工匠五力”——引领力、实践力、创新力、攻关力、传承力。清华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张忠义介绍,项目不仅培养人才,更瞄准行业痛点:学员带来的116项攻关课题中,已有23项与清华科研团队达成合作意向。
从“单兵作战”到“跨界联盟”
最让刘辉受益的,是与其他领域工匠的思维碰撞。培训营里,他结识了设计200多条智能赛道的姚启明、炼出航天特种钢的杨金安,甚至还有能用A4纸“雕刻”手机的跨界匠人。“过去觉得采气是个封闭领域,现在发现智能监测、材料科学都能跨界赋能。”刘辉的笔记本上,记录着同学们分享的“超声波腐蚀检测”“数字孪生技术”等关键词,这些都将融入他正在攻关的高含硫气田安全运维项目。
政策赋能:让工匠“有地位、有奔头”
这场“工人进清华”的变革,背后是国家层面对产业工人的战略布局。2024年《关于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出台,明确构建“大国工匠—省部级工匠—市级工匠”梯队培养体系。全总设立专项资金,每年投入超千万元支持培训营等项目。正如刘辉所言:“国家给舞台,我们更要争气!”
4月的清华园春意正浓,刘辉已为新一阶段学习备好行囊。他的目标是:将清华所学与团队研发的“含硫天然气TEG脱水装置智能绿色国产化技术研究”结合,打造更智能的气田安全系统。“技能报国不是口号,是每代工人的接力赛。”他说。中国制造的“人才引擎”正轰鸣作响,更多“刘辉”会从一线走进课堂。
来源: 企业家日报
责编:张宇
审核:袁红兵
终审:高德蒙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