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影像如何作为一种“平等媒介”?“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06:00    

日前,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新美术馆学研究中心共同策划推出的以跨学科方法的实验性研究展——“我们的目光:艺术、人类学与亚洲映像”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开幕。展览将持续至5月11日。

本展览尝试探讨影像及其艺术如何作为一种“平等媒介”,连接起不同文化、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个体与群体。

影像媒介所带来的平等,不止因为其拍摄设备在全球的技术普及和我们深陷其中的日常生活,还因其为不同的学科和领域贡献了记录和表达的复杂可能性。

展览邀请了在中国和东南亚工作的12位艺术家和人类学家以参与式策展方法进行合作对话,通过他们长期在地创作的影像作品,呈现单向度的被观看的亚洲叙事之外,还有一些以往未曾顾及的微观世界或个体声音。

结合不同的情境装置带来微妙的具身感受,呈现山海、岛屿、雨林、港口、社区、村落和其间人群“映像”的对照与交叠。

孵化新视野和新见解的“湿地”

展览以亚洲南方常见的“热带坡屋顶”构成影像聚落,并不过多强调艺术家与人类学家作品的分别,而是有意模糊学科边界和对专业中心主义的降解,在展厅中部呈现讨论观点,这种参与式策展方式为更多感兴趣的观众创造对话空间和时间。

借由作品中亚洲南方的图景、故事和经验,观看者可以循着感受和直觉的引导创造自己的观看线路,理解“目光”背后的历史与现实变迁。

广州美术学院副院长蔡拥华表示,本次展览作为“热带眼:第二届泛东南亚三年展”的首展,通过艺术与人类学的跨学科合作,重构区域认知,推动影像媒介成为文化转译的学术工具。

本届三年展以“热带”为纽带,串联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记忆,探索跨文明对话的新路径。未来,广美将持续深化泛东南亚艺术研究,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艺术人才,并推动三年展成为大湾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

策展人代表熊迅表示,当今社会的疏远和陌生感成为了人类面临的局限和困境。熊迅提到,传统的人类学研究通常需要走到遥远的地方进行田野调查,但如今的学者同样关注现代社会的变化,并使用多模态方式表达学术成果,特别是视觉人类学通过电影和摄影等手段来呈现研究经验。

他将这次展览比作一个“湿地”,处于艺术学和人类学的交叉地带,虽然它可能不在观众的舒适区,但正因如此,它可能带来新的可能性。

让田野研究成果直接呈现于公众

当代艺术与人类学之间正在出现一种新的交汇与合作趋势。这种跨学科合作被称为艺术的人种志转向——艺术家开始采用人类学的方法,关注文化“他者”的声音与生活。

另一方面,人类学家的艺术实践也正在蓬勃发生,他们建立在田野洞察和伦理关照的基础上,用影像、装置、图像、行为等互动形式,突破传统“写文化”的单一模态。

本次参展人类学家代表鲍江表示,本次展览为艺术与人类学搭建了跨学科交流的平台,展现人类学家如何将田野经验转化为美术馆展品。

他强调,人类学关注人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田野调查是人类学家的核心实践,而民族志则是其研究成果的多模态表达。通过展览尝试突破传统专业边界,拓展人类学的知识分享场域,让田野研究成果直接呈现于公众,并期待广美美术馆继续深化艺术与人类学的跨界对话。

展览艺术家代表艾金·基·查尔斯(Ekin Kee Charles)表示,作为一名来自于马来西亚沙巴的原住民艺术家,她从小便开始记录家人、家族的故事,以及她所生活的原住民土地和文化的流失。

她提到,尽管人们来自不同的土地,文化背景也各异,差异看似巨大,但她认为,我们在记忆、情感、好奇心等方面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种跨越文化和地域的共鸣,在展览策划的对谈中就开启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艺术碰撞。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图|主办方提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