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田溪样本|“风华长沙”专栏 (报告文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2 08:42:00    

洪佑良

从“空心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浏阳田溪以绿水青山为笔

绘就一幅先富带后富

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

——题记

“五一”这天,当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落,田溪村西溪景区在清脆的鸟鸣中苏醒,各家各户的门次第打开,村民们开始忙碌起来。

上午八点多钟,随着一拨一拨游客到来,西溪景区成了欢乐的海洋。七彩玻璃漂流滑道已排起长队,游客乘着橡皮艇从高空俯冲,溪水飞溅,尖叫声与欢笑声在山谷回荡。孩子们涌入田里,追逐缤纷的蝴蝶,在老农的指导下种菜苗,他们童真的笑声融成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路边摊上烤红薯、糖油粑粑、蒸米糕香气四溢……

最吸引游人的是磐石大峡谷,这是两亿年前第四纪冰川的遗址。嶙峋怪石千年古石桥、巨大的晒谷石、乾隆时期御封的强盗洞、桃坪客家原居部落、喊泉、溯溪抓蟹、露营星空、夯土民宿和大皂瀑布群……漫步于峡谷之间,阳光透过水雾,形成道道彩虹,如同一幅幅山水画卷,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2025年“五一”期间,西溪景区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实现营收500多万元。

77岁的罗玉婆婆看着涌入村里的人流,难掩内心激动,她喃喃地说:“我们这里真成了旅游地了!”时光回溯到二十年前,那是2005年的夏天,她来到了张家界。如织的游人和街上的繁华让她十分羡慕,她想家乡也有好山好水,却无人问津。她幻想着有一天家乡也能搞旅游开发,也有很多人来游玩,没想到如今真的梦想成真了……

捧着“金饭碗”,昔日的贫困村终于苏醒

十年前的田溪村,宛如被岁月遗忘。由于地处偏僻,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道路崎岖难行。晴天行人走过,灰尘飞扬;一到雨天就苦了,路面满是积水和泥浆,村民出行极为不便。村里的房屋大多是用土坯和木头搭建而成,墙体开裂,屋顶覆着破旧的瓦片……田溪村产业单一,种植业大多是传统的水稻、红薯和土豆等作物,祖祖辈辈都是靠天吃饭。为了生计,村里的青壮年不得不背井离乡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空荡荡的家,成了典型的“空心村”。据统计,田溪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12户,723人。2000年至2014年间,村里人均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成了浏阳市少数没有脱贫的省级贫困村。

当地流传着一首民谣——

有女勿要嫁田溪,冇食冇喝苦凄凄,

红薯酸菜填不饱;三更梦醒泪湿衣。

2015年酷暑的一个下午,太阳将大地烤得滚烫,知了的叫声一阵紧似一阵,落在人的心上。李纪煌和几个西溪片区的村民围坐在一张八仙桌旁。李纪煌这年54岁,身板硬朗,头发有点少,眼睛却泛着灵光。

“今天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你们对西溪片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我不是厚此薄彼,西溪的山水太美了,先在西溪尝试,成功了再把全村带起来,把盘子做大些。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你们是西溪片的能人,是有成就的老板,西溪的事要请你们诊诊脉。”

李纪煌是田溪村党支部书记,西溪是田溪村最小也是最困难的自然村(片),后来两个村合并到了一起,他担任书记多年,面对乡村振兴如火如荼的发展形势,田溪在奔小康的路上踌躇不前,他心里急啊。

“李书记,今天能召开这样一个会,我们感到非常高兴,这里有好山好水,就做山水文章。”王玻声已经是一个不小的老板了,在长沙有两家企业和几家门店。

“我认为还是搞漂流好,村里的小溪水急量大,落差也高,刺激好玩,能很快收回投资。” 当乡村医生的陈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西溪片位于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东麓,奇山秀水,无不透着原始的韵味。然而,长期以来,村民深陷在这片大山的褶皱里受穷。由于缺乏有效的开发和利用,田溪的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波澜不惊、沉闷迟缓的生活。

“我们村里有高山,有丘陵,土质好,阳光足,很适合种植小水果。” 曾任田村(片)村主任的罗观生说得很专业。

在座的还有古林初、郭传旺、陈学福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气氛十分热烈。

“现在要的就是大家的态度。”李纪煌用急切的目光扫视着在座的人。

“干,我们一定干!”几个人越聊越兴奋。夜已经很深了,在月光下沉睡的莽莽群山好像苏醒过来了,呈现出不同的景象,有的像野马,有的像雄鸡,有的像老牛。它们是那么生动,那么充满活力!

众筹,田溪人选择了一条共同富裕的路

这会一直开到深夜,最后落到了资金上。绕来绕去,就是绕不过钱这个坎。

李纪煌灵光一闪,他用筷头指着桌上的菜碗说。“大家知道,今天我们吃的这顿晚饭,我家里只有鸡蛋和小菜,是各位拿了肉呀鱼呀,凑成了这桌丰盛的晚餐。这种凑份子打调伙的搞法,就是典型的众筹。我们就采用这个办法,众筹旅游开发的资金。”

新鲜,直观,听得懂,易操作,像在平静的湖面丢下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浪花,大家的心豁然开朗,原来众筹可以这样搞!

李纪煌接着分析,农民都有山水田土,这些东西可以变成众筹的资本,解决群众拿不出资金的问题。

等到会议结束,李纪煌送走了大家,望一望夜空,天上的星星也很稀疏了。李纪煌的心里依然涌动着一股热潮,他找来稿纸,重重地写下“田溪村旅游开发方案”。

西溪片的旅游开发方案确定后,李纪煌和几个村委到各个片区宣传发动,有人持怀疑态度,生活在这个山沟里几十年了,难道还会抱出一个金娃娃来吗?有人表示愿意参与,他们太想改变家乡的面貌了。

西溪片旅游开发筹款会,在陈攀家里召开。李纪煌的眼睛布满血丝,他已经连续几天研究众筹方案。具体是采取资金众筹、收益共享的模式打造景区。将愿意参与众筹的村民山水田土作价入股,每股1000元,每户2股起。有钱的拿现金,一时拿不出钱的,可以用闲置房屋出租和劳动力等方式参与进来,经营产生效益后,提留20%的利润作为村集体和扶老助残公益金。其他片的人参股的则用现金。

全村310户参加,有户主,有年轻人,也有回乡的老板。李纪煌讲了好一阵,然而反响平平。他挠了挠头,又做了一阵鼓动,大伙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好久没人吱声。

“我带头出5万。”李纪煌说。

“我出10万。”王玻声马上响应。

“我出5万。”陈攀表态。

60多岁大婶张观喜走过来,从贴身衣袋里抠抠搜搜取出2000元体己钱,这是她这辈子最大的投资。陈攀接过,他感到沉甸甸的分量!

贫困户罗铿说,“我想入股,但目前家里只有1000块现金,我保证在春节前再交1000块钱。”

石溪片和田村片村民也来了二十多人,有十人交钱入股。

众筹会结束,筹到资金128万元。

“太好了,比我想象的要好十倍、百倍,迈出这一步不容易,只要能参与进来就好啦!”李纪煌格外兴奋地说,“如果是外来投资,这点钱确实干不了什么。众筹就不同了,村民先做义务工,这些钱一元就能顶十元,作用就大了。”

大伙听了觉得有道理,心中希望的种子在破土发芽。

李纪煌和公司管理人员有一个梦:振兴田溪,让村民过上共同富裕的幸福日子。

村民们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

随后的几年里,李纪煌在全村发动群众,全村五个片纷纷参与进来,前后进行了四次众筹,众筹资金达到3000万元。可喜的是,外村人也参与众筹,还有长沙12位居民也投资入了股。杨先生是长沙一企业的退休干部,他拿到股权证后显得很兴奋。“我在城里六十多年了,住烦了。现在我有了乡村旅游景区的股份,来乡村玩就方便多,这种感觉真好。”

致富,先从改变深入骨髓的陋习开始

村里成立了湖南省西溪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选出了以李纪煌为公司董事长的管理班子。他上任后宣布:公司经营管理人员不拿工资,每个人先借一万元给公司作为办公经费。这就是西溪旅游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管理人员的“待遇”。

当李纪煌拿着城里的房产证准备为村上贷款,妻子哭着问:“你这样做,图什么?”这是公司管理者都要面对的拷问。当村民的新房一栋栋拔地而起,当游客开怀购买当地的农产品,当留守的老人在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所有的质疑、争吵和不眠之夜,都已经有了答案。

西溪片开发的号角如惊蛰的春雷,响彻这片土地。

村子开展有史以来最大一次义务大扫除。李纪煌带头清理村头桥下面的出污口。他站在齐大腿深的臭水沟里,挥锄往筐里装垃圾;其他管理人员分片负责最脏最难的事。村民男女老少齐出动,杂草铲除了,乱石挪开了,道路整修了,陈年垃圾被一车车拉走。经过整理后的西溪像一位出浴的少女,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有多少人参加,出了多少义务工,没人统计过,反正是自己的事,田溪人的心里燃烧着一团火,涌动着一腔情。他们从质疑、犹豫,到积极投身进来,内心已完成了破茧重生的转变,他们认定了跟着李书记跟着公司干,就会有美好的未来。

“梦,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马云的这个金句,成了田溪人的口头禅。

干净、卫生、安全、舒适的旅游环境是游客评价景区的标准之一,也是游客最直接的体验。

这天早晨,李纪煌在河边散步。“李书记好。”打招呼的是村里的老刘,刚刚从菜地里回来。他扔掉手中还有半截的香烟,跑过来和李纪煌打招呼。两人寒暄了一阵,待老刘走开后,李纪煌捡起了那个在道路上十分扎眼的“烟屁股”。

随手扔!几千年来村民已经扔惯了。烟头、废纸、旧衣服,不要的东西随手就扔了。李纪煌心里沉甸甸的,这边请人打扫,那边转身就丢,既影响村容,也在游客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必须得改变这种习惯!

然而要改变这种深入骨髓的习惯容易吗?李纪煌为此召开了村支两委会议,主题就是破陋习,转观念。在会上达成了共识:建设最美田溪的主体是村民。要求每个村民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这需要有脱胎换骨的转变。村里出台了村规民约,房前屋后卫生、庭院美化、公共保洁、垃圾清运和文明用语都有了严格的制度规范。

这些事看起来都很小,但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稍不小心就犯了,劝导、教育、罚款、在会上点名批评。改变是痛苦的,是心灵的洗礼,是思想的嬗变。

西溪片塅心组有位叫吴树益的百岁老人,他曾荣获淮海、渡江、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等五枚胜利纪念勋章。只要天气好,他就会去义务清扫路面,发现有人乱吐痰、乱丢烟头,他也会上前制止。老人佝偻着腰,拾起被遗忘的文明,他是晨雾中最美的风景。他的义举感动了村里的人,一批老人也自觉加入清扫和维护秩序。村里给每个人发一个红袖章,并授予老同志监督权、建议权。过去这些老人大都在家里窝着,心里沉闷,也不利于身体。现在有事做了,而且做的是有意义的事,一个个便精神抖擞,积极性很高,做得有板有眼。

田溪变了,干净整洁,白墙黑瓦,飞檐翘角,绿树成荫,文明的种子在指尖传递,每个角落都写着秩序,荷叶田田,草木以最美的姿态接受游客的检验。老人们唱着地道的客家山歌,让游客仿佛置身远古,村姑也能操着标准的普通话和游客交流。一群美院学生正在画布上写生。而华灯初上的夏夜,孩子们嬉笑着捕捉萤火虫,这些会发亮的虫子竟是华中地区目前罕见的黄缘萤种群,它们对生存的环境极其苛刻。难怪护林员老张笑出一脸褶子。“以前觉得虫子烦人,现在它们成了‘金疙瘩’。”

青山绿水才是最大的宝贝,求富须求千秋万代的富

2015年11月20日,一个25人的旅游团踏进了田溪。为了接待好第一批游客,李纪煌将客人分成两户农家接待,自己和罗观生、陈攀等人做起了服务生,端茶送水,上菜打饭,俨然一个“店小二”。

在吃的原则里,风味永远重于一切。田溪人深信,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风、水、阳光也会塑造食材,在这种山水间烹饪出来的饭菜,既保留了山水间的风味,又实现了食物精华的转化。客人吃得畅快淋漓,连声叫好。临走时还要买鸡买鸭买腊货;田溪人很大方,只要你看上的小菜,尽管摘,大包小包,游客一个个满载而归。

有了好的开头,慢慢地游客多了,有观光休闲的,有同学聚会的,有工会搞活动的,也有来采摘水果的。处于原生态的田溪,小桥流水,垂柳荷花,炊烟木舍,鸡鸣狗吠,没有刻意打造,没有人为雕啄,呈现出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景,年轻人玩的是新奇,上了年纪的人玩的是乡愁和记忆。

要留得住游客,不能只是吃一顿饭,还得吃住游玩购一条龙。村里想到招商引资,他们精心制作了一本项目书,并在广东、深圳和长沙等地举办招商会,希望能吸引资本进入。在广东的招商会上,一个老板将投资协议拍在桌上:“我们要在瀑布上方建玻璃栈道,计划投资500万元!”李纪煌盯着效果图上刺眼的钢架结构,眼前浮现出被砍伐的树枝、断竹。“这个不行,要砍树砍竹,破坏了生态红线。” 李纪煌说得很坚决。

有一个房地产老板来到田溪村,对接待他的王玻声说:“我们准备在田心塅投资两个亿,为田溪景区配套!”

一听来了金主,王玻声很高兴,连忙问做什么项目。老板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图纸,绿色中有密密的红点点。老板说:“这是田溪平面图,那些标注的地方是我们准备建设的别墅群。”

王玻声几乎想都没想就回绝了。“不行,我们村里作了决定,只能搞旅游,不能建别墅和其他东西。”

“我们这是高档别墅,住的都是有钱人,将来对你们有好处。”

“谢谢你们的好意,我们不做对不起子孙的事。”

话说到这分上,老板无奈摇了摇头走了。

田溪人深知,青山绿水就是他们最大的宝贝,求富须求千秋万代的富。

在开发景点的同时,田溪村大力开发庭院经济。以罗观生、罗玉来为主,众筹组建成立种养合作社,利用400多亩荒坡地,建起了西溪片、文竹片和田心片三个水果基地,公司负责土地整理,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农民只要出力就行,打消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带动了田溪村多个片的水果种植。

罗铿是村里的贫困户,他将屋后15亩荒地种上了桃子、李子和雪梨,3年后果树挂果了。由于没有喷一滴农药,用的是农家肥,他家的水果品质佳,味道好,游客还可以体验亲自采摘水果的感觉,价格贵点也愿意,他们要的就是与众不同。罗铿当年水果销售收入4万余元。

郑义奇60多岁了,自己体弱多病,养女还在读初中,生活十分困难。是村里多年的五保户。对于这样的情况,按照一般的方式帮扶,很难断穷根,必须得另辟蹊径。李纪煌有了自己的想法:送两个公司股份给郑义奇。但这样做会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一贯雷厉风行的他犹豫了。王玻声看出老李有心事。“书记,什么事难住了你呢,快说出来。”李纪煌挠了一会头,说出了想法,公司管理层竟一致同意。这样一来,郑义奇村里除了政策补贴外,每年可以参加公司分红,在贫困线上艰难蹀躞的郑义奇,从笼罩了十多年的贫困影子里走了出来。

记得郭传佑第一次用智能手机收款时,他粗糙的手在屏幕上抖个不停。一年以后,郭传佑在西溪的家里办了腊货厂,腊鸡腊鸭腊鱼腊肉,都是土得掉渣的乡里货,每天要在手机上接单,作坊里十个村民是他的徒弟,生意做到国外。有人问他一年能赚多少钱,他总是笑而不答。

七十三岁的篾匠张老头,每天清晨六点多就坐在堂屋里,竹篾在布满老茧的指间翻飞,细长的青竹条渐渐显出花篮的轮廓。在村部,大学毕业的小王正盯着手机屏幕,昨天上架的竹花篮在直播间销量突破一千单。暮色中升起的炊烟与直播间的灯光交相辉映,是千年传承的老物件与网络新技术的会心一笑。田溪的竹根雕茶具、花纸伞、糍粑、玉兰片、果脯和果干……这些带着山野气息的特产,正通过小小的屏幕,随着物流奔向大江南北。

很多村民将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民宿,干净、卫生,又靠近小河,带着负离子的风在村子里徜徉,呼吸之间,完成了一次与自然的交换。很多人喜欢房子的“土”味和醉氧的微醺。

一连三年,西溪旅游的公司管理人员没拿工资和补贴,但西溪的旅游渐渐步入正轨。2018年,接待游客7万多人,公司实现营收400万元。景区村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是张坊人均收入最高的村。

田溪样本,在绿水青山中书写“诗与远方”

2023年的冬天并不怎么冷,但田溪村党支部书记李纪煌和旅游开发公司的团队却感到了深深的寒意。持续低迷的经济,客流出现明显下滑,由2022年的25万人下降到20万人,公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过了春节,转眼到了新年的二月,看不到回暖的迹象。

“现在到处一窝蜂,都搞玻璃漂、滑草等同质化项目,低价竞争,这样下去没法做了。”陈攀叹了口气说。

“互相模仿、抄袭,这是近年旅游业的现实,已经有景区快垮了,但还在熬。”罗观生显得忧心忡忡。

面对困境,田溪村没有坐以待毙,公司管理团队分组到外地考察学习,与专业的文旅团队交流合作。经过近半年的调研、学习和头脑风暴,终于拿出改造方案。公司在继续完善现有景点的基础上,深度开发位于西溪磐石大峡谷,挖掘其内在价值,赋予其文化内涵。至于开发资金,还是按众筹方式来筹集。很快,1000万元资金通过众筹汇到了旅游公司的账上,这次众筹的人涉及田溪村95%以上的群众,大家看到了西溪的成功,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项目迅速启动,按照方案,在峡谷内打造成19个“自然疗愈”站点,游客可根据大自然递出的药方,定制“疗愈地图”,或在比房子还大的圆石上静坐冥想,或沿古步道探寻乾隆盗洞的传说,或隐于山林远离尘世的纷扰,或于瀑布群下闭目听泉……而那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就是浏阳河支流大溪河的源头。

田溪村大胆拥抱新媒体,村里组建“抖音职人团队”,通过短视频展示景区特色,仅2024年便创造超100万次曝光,抖音POI热度跃居浏阳第一。直播带货成为新战场:与专业团队合作推出“限时抢购套餐”,单日最高售票2万张,带动年客流增长30%。村民化身“代言人”,通过转发购票链接赚取佣金,形成“人人宣传、利益共享”的生态。

正是这次改造和无缝覆盖的宣传,使田溪景区逆势而上,在困境下实现华丽转身。他们积极向有关部门申报,争取升级认证。经过有关部门严苛的检查验收,田溪景区2024年下半年成功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是继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之后的又一殊荣。

2024年,田溪村旅游人数达到25万,全村旅游收入达到1200万元,村民人均增收2000元。

走出困境的田溪一点不敢松懈。公司团队在商量引入资本升级景区配套设施,将文竹的土纸作坊、石溪的梯田、田心的王震故居等景点串珠成链,既能拓展田溪旅游资源,又能使更多的村民参与旅游行业,增加村民收入,带动全村人民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从深藏闺中的穷乡僻壤到文旅融合的生态明珠;从省级贫困村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从同质化竞争到“治愈山谷”的精准定位,其核心在于将村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将自然禀赋转化为情感共鸣的消费场景。做精一点,由点带面,惠及全村。正如村民所言:“我们不是在经营景区,而是在经营家乡的未来。”

从“空心村”到“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浏阳田溪以绿水青山为笔,绘就一幅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时代画卷。田溪样本以集体智慧激活资源,用众筹等创新思维打破边界,在绿水青山中书写“诗与远方”。经过艰难的嬗变,田溪最终化蛹成蝶,它每一次振翅,都是对新生的礼赞,它每一次飞翔,都是向着梦想飞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