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正北方网】
3月30日7时30分,2025悦达起亚盐城马拉松暨大运河马拉松系列赛(盐城站)在盐城市奥体中心体育场北门鸣枪起跑,来自海内外的2万名跑者齐聚这里,用脚步丈量这座城市的魅力,奏响全民健身的激昂乐章。《北方新报》编辑李元也全程参与其中,感受这场体育盛会带来的激情与活力。
2万名跑者携手挑战自我
本届“盐马”以“‘盐’续红色基因,‘城’载绿色未来”为主题,共设置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迷你健身跑三个项目。跑友们从奥体中心起点出发,沿途经过解放路等主干道,路过承载盐城红色记忆的大铜马、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地标,途经充满水乡风情的盐镇水街、风景秀丽的聚龙湖公园、浪漫唯美的中华海棠园等生态景观,最终回到奥体中心终点。比赛过程中,李元不仅感受到专业运动员的拼搏精神,也被业余跑者们的热情和坚持所打动。大家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共同挑战自我,向着终点迈进。最终,李元以净成绩4小时21分25秒跑完全程马拉松,用毅力诠释了马拉松精神。

携手挑战自我
李元告诉记者,3月30日比赛当天,盐城的气温是3~14℃,体感很冷,湿度也不高,比较利于出成绩。不过,由于内蒙古的冬天室外跑长距离补水很不方便,一冬天只跑过一次30公里长距离,加上备赛时间仓促,这次对PB(个人最好成绩)没抱太大希望。这次的成绩和去年沈阳马拉松的成绩持平,只差2秒没有刷新PB,不过比赛时和完赛后的体感更好一些,没有“撞墙”,也没有出现抽筋前兆。“应该是低温+低海拔,还有碳板鞋的加持,跑起来更轻松一些。这次的成绩比我预想的好一些,我之前估计能跑进430(4小时30分)就不错。”李元说。
李元是一位运动达人,与马拉松结缘于2019年首届包头马拉松,当时参与了半马项目,后来陆续参与了在巴彦淖尔、太原、西安、银川、沈阳等地举办的马拉松赛。此外,还跑过几十场线上马拉松。
“整个人脱胎换骨”
李元说,自己刚开始跑步是2017年的秋天,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出于减肥和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的想法。刚开始连1公里都跑不下来,跑3公里得歇3回,也没有像样的跑步装备。后来边跑边学习,才一点点进步。从一口气跑完3公里,到5公里、10公里,配速也从7分配慢慢进步到6分配、5分配。从盛夏跑到寒冬,从三九跑到三伏,跑步的习惯逐渐养成,并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一坚持就是7年多。装备越来越齐全,身体状况也在改善,半年减肥30斤,体检表上的各种箭头逐一消失,整个人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

成功完赛
“10公里是个神奇的距离。它是入门跑者向严肃跑者过渡的分水岭。也是半马入门的敲门砖。跑圈里,将10公里戏称为‘潘多拉魔盒’,一旦突破10公里,就好像打开魔盒,从此只想着不断挑战和超越自己,也就是入了马拉松的‘坑’,从健康跑者逐渐变成马拉松跑者。期间,许多人迷失自我,过于追求速度、跑量,忘记了跑步的初心,最后带来一身伤病。我还好,月跑量基本控制在200公里左右。这个跑量一般认为是健康跑上限,也是马拉松完赛的最低月跑量。平时注重力量练习保护关节。我试图在马拉松和健康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不太追求成绩。我的心态和跑量、训练计划决定了我在比赛中很难破4(全马跑进4小时),但基本上能保证健康。”李元说。
谈到马拉松的意义,李元说,马拉松“入坑”后,就想着不断认识自己,挑战自己,超越自己,从中发现更好的自己。“体育锻炼是公平的,跑的每一步,流的每一滴汗,都不会白费。当你为了比赛努力了几个月甚至几年,在完赛时,所有努力化成完赛短信、奖牌、周围观众和志愿者的欢呼喝彩回报给你,那种感觉很奇妙,感觉平时吃的所有苦都值了。”
对于现在的“马拉松热”,李元谈了自己的看法,马拉松是极限运动,并不适合所有人,要怀有敬畏之心,理性看待。没有充足的跑量储备和科学训练,不要轻易尝试。如果只是为了健康,每天跑三五公里就够了,不建议大众跑者脑袋一热就去报名。“对于业余选手,永远不要忘记,健康才是第一位的。马拉松的终点也不是破4、破3,而是安全回家。”李元说。
文/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
[责任编辑:贾小燕]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