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国家发展改革委: 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11:05:00    

  过去几年,我国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今年预计可以达到140万亿元左右,“十四五”时期增量预计超过35万亿元;“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规模比“十三五”末增长近50%,增量达到1.2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到2.68%,接近OECD国家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增加到5800多万户,比“十三五”末增长超过40%;“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贡献了全球四分之一的新增绿化面积;坚定履行“双碳”承诺,单位GDP能耗4年累计降低11.6%,相当于减少1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月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多维度“硬核”数据见证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长期向好。“前4年我国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我国这么大的体量和增量,又经受了世纪疫情、贸易霸凌等冲击,在这么大的基数上,能保持这样的增速,在经济发展史上前所未有。”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时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发展最稳定、最可靠、最积极的力量。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一直保持30%左右

  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8项指标进展超过预期;规划确定的战略任务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项重大工程顺利推进……郑栅洁表示,总的来看,这5年我国取得了新的开创性的进展、突破性的变革、历史性的成就。

  从经济发展来看,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前4年经济增速平均在5.5%,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贡献率一直保持在30%左右。我国排名前三的经济大省——广东、江苏、山东的经济总量的总和,超过了世界排名第三国家的经济总量。同时,我国还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第一外汇储备大国、第一能源生产大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如今,我国实体经济根基越来越强,“十四五”以来每年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30万亿元,我国连续15年稳坐全球制造业“头把交椅”,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托起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的便利生活。

  从创新驱动来看,“十四五”规划把创新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我国研发投入再创新高,接连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创新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转型升级,很多领域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转变。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科技感越来越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从点状突破到系统集成加速推进,“硬核产品”层出不穷。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超过24万亿元,相当于北京、上海、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的总和。

  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成果,正在实打实地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从宏观上看,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巩固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都在95%以上。具体来看,以基础建设为例,物畅其流带动全社会降本增效。2024年,全社会物流成本节约超过4000亿元,今年有望再节约3000亿元左右。冷链物流体系也更加健全完善,不但西安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拉萨、乌鲁木齐也不在话下。2024年末,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4万公里,脱贫攻坚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路,推动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更多乡亲“出门就上车、村口取快递”。截至目前,我国高铁运营里程是其他国家总和的2倍,生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居民餐桌“当天到”“次日达”,交通出行和快递服务更加高效。

  综合国力“突飞猛进”

  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

  这两年不少的海外博主在社交媒体分享来华见闻,中国的科技产品、潮玩等掀起了“中国热”,海外网友也评论“中国真正把钱花在了建设上”“中国变酷了”。对此,郑栅洁表示,这背后反映出我国综合国力“突飞猛进”。

  郑栅洁表示,我国发展全球瞩目,越来越多的国家与我国开展治国理政交流,学习借鉴中国方案、中国经验。我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为全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感召力明显上升,共建“一带一路”成为全球共同繁荣之路。

  从抗冲击能力来看,我国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以来,我国的粮食、产业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粮食方面,“十四五”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6亿亩,目前累计已建成超过10亿亩高标准农田,相当于粮食产量排名前两位的黑龙江、河南两省面积的总和;粮食生产实现“21连丰”,2024年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大食物观的引领下,谷物、肉类、花生、蔬菜、茶叶、水果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产业基础方面,我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门类最齐全、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体系,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不断提升,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底气更足。

  “经过‘十四五’这5年,我们的制度优势更加巩固、创新活力更加强劲、物质基础更加雄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四五’必将在中国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未来,我们也充满信心,‘十五五’发展前景将更加光明。”郑栅洁表示,“未来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将坚定不移地办好自己的事,扎扎实实提升综合国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国内需求逆势增长

  国民经济增速平均达到5.5%

  “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表示,我国拥有超大规模且极具增长潜力的国内市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十四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再次充分证明这一点。从内需整体看,过去4年中国经历了国际环境剧烈变化等多重困难挑战冲击,但国民经济保持了年均5.5%的增长速度,其中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86.4%。

  袁达介绍,从内需构成看,有3方面特点尤为突出。

  一是消费向新而行。过去4年最终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比“十三五”期间提高8.6个百分点。消费领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商品消费方面,人工智能加速融入日常生产生活,智能手机、智能家居等广受消费者欢迎;国风国潮商品表现亮眼,汉服、文创产品等销量成倍增长。服务消费方面,文体、旅游、康养等供需更加多元,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博IP等“爆款”频现,城市漫步、中式茶饮等成为时尚潮流。

  二是投资向优发力。过去4年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我国更加注重补短板利长远,更加注重增强发展后劲,更加注重增进民生福祉,更加注重调动民间资本积极性。

  三是投资消费相互促进。一方面,市场消费的扩大,通过产品生产、配套建设等渠道带动投资,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带动近4年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21.9%、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1.2%。另一方面,有效投资的增加,通过生产等链条促进居民就业增收,提高了消费能力,也通过完善设施、优化环境等改善消费条件,直接促进了消费。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做强国内大循环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定不移实施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不断激发和释放内需潜能。”袁达表示。

(高娇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