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DeepSeek的横空出世,“文科无用论”再次甚嚣尘上。有人发出“灵魂拷问”:文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文科生还有未来吗?先别着急作答,环顾世界,近年来全球高等教育都出现了一种“重理轻文”的趋势:美国常青藤盟校等顶尖学府纷纷裁撤人文课程。疫情之后,美国数十所精英大学暂停了140多个人文社科领域博士项目的招生。
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将文科视为“务虚”的代名词,认为其不如理工科那样具有实用性。实际上,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文明的瑰宝。它们不仅记录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演进,更是通过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升个体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从《荷马史诗》对英雄主义的颂扬,到儒家思想对伦理秩序的构筑,文科在潜移默化中塑造了不同文明的价值观体系,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文化根基。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无疑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效率。然而,无论人工智能如何发展,它都难以替代人类对伦理困境的权衡、对文化差异的共情以及对复杂社会现象的深刻解读。这是因为,人工智能缺乏人文的关怀和温度,它无法像人类一样,用情感去感知世界,用智慧去解读人生。而文科,正是为技术注入人文关怀的重要力量,确保科技进步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而非沦为冰冷的工具理性。
特别是在财经管理领域,作为文科的重要分支,它不仅关乎个人和企业的经济决策,更影响着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稳定与发展。当前,数智时代下文科与科技的交叉融合正催生着新业态和新模式。例如,西南财经大学联合电子科技大学推出了“金融科技”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项目,推进金融与电子信息类学科之交叉融合;重庆商务职业学院会计金融学院联合中科重庆大数据技术应用研究院共同开展大数据+会计等专业,在职业教育赛道上开辟了新的天地。这些举措都是“新文科”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拥抱技术变革的崭新尝试。
这种融合并非简单的拼接或叠加,而是借助“数智+”的力量重塑文科的内核和外延。数字人文、计算法学、数字金融等新兴领域应运而生,这些领域既需要技术能力的支撑,更依赖于人文视角对复杂社会问题的深刻解读和剖析。推动文科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部分高校“一刀切”式裁撤文科专业的做法令人忧虑。这种做法不仅忽视了文科的独特价值和意义,更可能导致文化传承的断层、创新动力的衰减以及社会治理的失衡。
数字时代,文科面临的困境并非不可逾越。真正令文科“无用”的,从来不是外部的冲击。应积极应对和改革,推动文科的振兴和发展。具体而言,需要推动“文科+数智”的深度融合,让文科生具备运用技术解决人文问题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提升文科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可以为文科研究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同时,需要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鼓励文科研究关注社会真实问题。当前的学术评价体系往往过于注重论文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级别,而忽视了论文的质量和实际应用价值。应鼓励文科研究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智力支持。此外,还需要强化文科教育的社会连接功能,让文科走出象牙塔,在实践中彰显其价值。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将文科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对“无用论”最好的回应,是“用起来”。就像哲学家康德在启蒙运动中疾声呼喊:“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文科教育不应只是停留在课堂和书本上,而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科的魅力和价值。
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迷茫和焦虑之中。而文科正是通过其对人性、道德、价值等问题的深入探讨,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上的慰藉和指引。除了上述方面的改革和探索外,还需要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推动文科的发展和创新。可以加强文科与理工科之间的跨学科合作与交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同时,应鼓励文科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文科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毋庸置疑,当前,文科研究往往面临着资金短缺、资源匮乏等问题。为此,有必要加大对文科研究的投入和支持力度,为文科研究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条件,推动文科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贺高祥 作者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