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嘉禾妹子比歌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11:10:00    

在湘楚文化的斑斓版图中,有一颗闪耀的明珠——嘉禾伴嫁歌。它穿越秦汉的风云,带着湘南大地的独特韵味,在民歌界赢得“北有兰花花,南有伴嫁歌”的美誉。2021年,它更是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频繁登上国家乃至国际大舞台。而这朵民歌奇葩能够绽放异彩,离不开一位幕后功臣,她就是郭求知。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郭求知与嘉禾伴嫁歌的故事。

郭求知,1936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朝阳村毛田口,毕业于北京人文函授大学群众文化管理系,是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曾任湘潭市音协理事、嘉禾县文化馆文艺股股长。1952年7月,16岁的郭求知刚调到嘉禾县文化馆,就在塘村镇双凉亭完全小学广场上,扎着两根麻花辫的她大大咧咧跃上舞台,指挥500余名小学教师唱歌,完成了初次亮相。

1950年,初中刚毕业的郭求知就加入了湘潭县文工团,在花鼓戏《柴山恨》《宝山参军》中崭露头角。1952 年,省文工团整编,号召干部下基层辅导群众文艺活动。16 岁的郭求知虽因年龄小起初被留在团里,但她主动请缨,软磨硬泡后,如愿被分配到嘉禾县文化馆,在嘉禾县文化馆担任文艺专干,从此与嘉禾民歌结下不解之缘。

初到嘉禾,郭求知遭遇了巨大的挑战。文化馆地处荒郊野外,生活条件简陋,嘉禾土话又晦涩难懂,交流十分困难。举目无亲的她,时常偷偷跑到文化馆后山哭泣。然而,骨子里的倔强让她迅速调整状态,全身心投入到文艺工作中。她出演戏剧、教唱歌曲、排练节目,还组建秧歌队、腰鼓队和乡村剧团,为嘉禾的文化生活注入了活力。

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求知接触到了嘉禾伴嫁歌。听到那用嘉禾土话唱出的动人旋律,她瞬间被吸引。在她看来,伴嫁歌语言性强,旋律婉转,与方言完美融合,极具地方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瑰宝。但随着时代变迁,嘉禾农村旧的婚嫁习俗逐渐消失,伴嫁歌也无人问津。郭求知意识到,不能让这一民间艺术失传,于是开启了收集嘉禾民歌的征程。

在当时,嘉禾民歌大多靠村民口头传唱,没有书面记载,交通也极为不便,收集工作只能靠步行。郭求知翻山越岭,走遍了嘉禾 360 多个村庄。她的执着感动了文化馆馆长,馆长为她购置了一台录音机。这台录音机,成为她收集伴嫁歌的得力助手。

在嘉禾工作的 27 年里,郭求知共收集整理了 1300 多首嘉禾民歌,其中伴嫁歌 284 首,花灯、丝弦 409 首。她收集的民歌被收录进《中国音乐词典》《中国民歌》等权威典籍。郭求知始终坚持,要原汁原味地保留民歌的原生态韵味,对人民和历史负责。2016 年,郭求知参加 “最美基层文化人”评选活动,事迹传遍大江南北,她也获得 “最美基层文化人”提名奖,中国音乐家协会原名誉主席吕骥赞誉她 “艺海献珠、月坛留芳”。郭求知离开嘉禾后,又有着哪些助力伴嫁歌传承的动人故事?下期节目,与您不见不散。

扫码收听

嘉禾人民广播电台,嘉禾人自己的广播电台!

在嘉禾就听FM101.6

制作:雷建军 康俊珍 雷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