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光融媒讯(首席记者 郑小菲)在新时代,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与指导思想。而在县域层面,如何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县域文明建设与社会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亦成为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寿光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特色“寿光路径”。
日前,中国文化传承工作委员会和孔子学堂推进委员会在寿光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推县域文明建设及社会治理培训班,这是对寿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县域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认可与支持。记者专门走进培训会场及观摩现场,针对寿光传统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采访。
普及弘扬
让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根基在于普及。近年来,寿光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千家万户。
2015年,传统文化志愿者讲师团成立,成员以退休干部、教师为主,目前团队已发展到400人。这些热心的志愿者被分成15个小组,深入到每一个镇街及市直部门系统,全面负责传统文化在学校、农村、企业以及市直部门(单位)的普及推广。
“我们开展了传统文化进农村、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家庭、进网络‘六进’活动,同时广泛开办道德大讲堂。”寿光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如今,在寿光,“道德大学堂”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实现了968个村全覆盖。每月15日,既是党员活动日,也是村民阳光议事日,传统文化在此时融入其中,成为大家共同学习的内容。活动中,党员与群众代表齐聚一堂,通过聆听讲座、观看视频、分享心得等多样形式,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大家纷纷表示,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道德思想得到提升,对为人处世有了更深的感悟,每次学习结束,都满心期待着下一次的学习。
除了“道德大学堂”,“饺子宴”和“生日宴”也是寿光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活动。村村为80岁以上老人举办“饺子宴”,每三个月一次,饺子由本村志愿者精心包制,费用来源于爱心人士的捐助或村集体列支,同时还有民间文艺队伍义务演出。当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老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年轻人在服务过程中,也收获了道德的成长与内心的快乐。“生日宴”让老人更受尊重。从2018年初至今,寿光所有村都开始有组织地为80岁以上老人过生日,活动中,村干部带着慰问品前去祝寿,让老人深感关爱与尊重。
寿光还大力开办“孔子学堂”(目前落户101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更为专业的平台。通过这些举措,寿光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传统文化进机关、进农村(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网络“六进”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将道德建设巧妙融入具体活动,让文化自信在民众心中生根发芽。
2024年12月,寿光市政协原主席、关工委主任,优秀传统文化志愿讲师团团长王茂兴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这不仅是对王茂兴个人的高度赞誉,更是对寿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县域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工作的重大激励。
融入治理
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精神滋养,更是解决社会问题、推动基层治理的有力武器。近年来,寿光多方面创新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婚姻家庭调解和矛盾纠纷化解,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2017年1月,寿光市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成立,招募志愿者开展对协议离婚夫妻的婚姻辅导,最初只有80多名志愿者,如今已发展到360多人。他们组成20个小组,每组15人左右,选出组长、联络员,在民政局离婚登记处工作日期间值班,为前来办理协议离婚的夫妻进行调解。多年来,志愿者们凭借耐心、专业知识以及对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的深刻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先后帮助1万多对夫妻重归于好,有效降低了离婚率,促进了家庭和社会和谐。
2024年,寿光又有新动作,从传统文化讲师团中精心挑选50名志愿者,组建公安特邀调解员志愿服务队,分组包靠在25个基层派出所。这些志愿者凭借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协助基层民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截至目前,已先后协助化解各类矛盾纠纷80多起。传统文化讲师团志愿者李海梅介绍:“在调解过程中,我们会运用传统文化中的处世哲学、道德准则,以平和的方式解决矛盾,耐心劝解纠纷双方,促成双方和解。这种特殊的调解方式,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发挥了独特作用。”
通过设立婚姻家庭志愿者辅导中心和公安特邀调解员志愿服务队,寿光将传统文化的智慧运用到社会治理中,有效化解了家庭和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协同育人
构建教育全新格局
教育是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寿光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家庭教育,为青少年的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2015年底参加市传统文化讲师团并接受培训后,我深受触动。”化龙镇北柴东村党支部书记王中梅告诉记者,2017年底,她回村担任村主任后,积极推动传统文化在村里落地生根,不仅在化龙镇率先办起道德大讲堂,还邀请市传统文化讲师团同志到村授课。广大村民从中受益良多。后来,她又将传统文化纳入党课学习,这一做法被寿光市委组织部采纳并在全市推广。
“我们还试点开办了家长学校,把各学段学生父母组织起来,每月一课,学习做人之道、教子之道、文明之道。”王中梅介绍,通过学习,家长们不仅提升了自身道德修养,而且掌握了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了“一人听课、两代受益”。
据悉,截至目前,寿光已先后在43所初中、76个村、4个城市社区试点开设家长学校,充分发挥了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独特优势,构建起“家校社”全链条融合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在这个过程中,寿光市教体局积极作为,推动创新家长学校授课方式和形式:汇文学校开展每周一期、每期一主题的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并将讲座视频同步更新到学校公众号;古城教育学区创设情景剧家长课程,将家庭生活情景搬上舞台,让家长、学生共编、共演、共听、共赏,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深入人心……
在学校,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在家庭,家长通过学习传统文化,提升教育子女的能力,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社区,传统文化活动的开展,促进了邻里和谐,为学生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上述系列举措,有力构建了“家校社”全链条融合传统文化育人新格局,真正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寿光落地生根,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下一代心中发芽、开花、结果。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却可穿石;治理如根,深扎厚土方能参天。寿光在探索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上,通过普及弘扬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等举措,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寿光路径”。下一步,寿光将以此次培训为新起点,继续深耕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实践,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县域文明建设和社会治理贡献更多的寿光智慧和力量,共同答好“以文化人、以文培元、以文兴治”的时代答卷,让传统文化成为万家灯火幸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