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的银手镯发黑,是因为吸出了身体内的毒素”?很多人似乎都有这样的认识,这是真的吗?
我们发现,大多数银戒指、手环等银饰,会在随身佩戴数月甚至几周之后就“颜值”下降,不仅失去光泽,甚至还会出现黑色斑块。
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有银针试毒的情节,还有人使用银质筷子吃饭。受这类情节的启示,一些人便认为,银镯子变黑是身体里的毒素排出来了。
答:
先说答案:银饰变黑,并非身体在排毒,而是发生了氧化反应!
银的理化性质相对稳定,但长时间在空气中依然会发生氧化反应,形成黑色的氧化银。比如,出土的古银器通常都是银中带黑,尤其是银器边角、锐处,由于能量更高,因此更易氧化。
古银器上百年才变黑,为什么银镯子戴几个月就黑了?这是因为人体也会产生硫化物,比如汗液,尤其是吃了葱、大蒜、洋葱等含硫的食物后,汗液里的硫就会变多,这也加快了银饰变黑的速度。
此外,人的汗液中还含有各种离子,比如氯离子和钠离子,都是电的良导体,当银同时接触到汗液和空气时,一个原电池产生,银与空气加速发生氧化反应,产生黑色银锈。
最后,使用者的穿戴习惯、个人特质、生活环境等也会对银饰是否变黑产生影响,与各种化学物质的接触也会加速银的氧化。
银针试毒只是“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确实存在银针试毒的做法。比如,法医宋慈就在《洗冤集录》中记载了当时著名的“淮安奇案”,破案之法即是“银针验毒”。但古人用银针试出来的毒主要是砒霜,而作为古代常用毒药,砒霜和鹤顶红的主要成分都是三氧化二砷。
古人主要通过从天然含砷的矿物,比如砷黄矿、雄黄矿、雌黄矿中提取砒霜,这些矿物也被称为砒石、信石。但这些矿物并不是由砷单质组成的,由于砷不稳定,在自然界中都是以跟其他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的形式出现的。而硫元素和砷元素就是一对“模范CP”,在很多矿物中都是成对出现的。比如,许仙给白娘子喝的雄黄就是四硫化四砷,而与之对应的雌黄则是三硫化二砷。
为了将他们分开,古人通常会用加热的方法。《天工开物》中记载:将砒石打碎,放到土窑中加热,在窑上方的烟囱上倒扣一口大锅,一段时间后,三氧化二砷就会在锅上形成一层结晶。因为形如一层洁白的霜,所以得名砒霜。
由于提纯过程简单,其中必然残存不少硫化物,银针试出来的毒正是硫。这是因为银和硫接触后,不需要加热就能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黑色的硫化银。
那么,其他不含硫的毒,银针能试出来吗?答案是不能!而且,现在我们用银针去试砒霜,银针也不会变黑,因为现代的提纯手法能把砒霜中的硫化物彻底去除了。
试试三种办法给银饰“褪黑”
可以使用可乐、汽水等酸性溶液清洗银饰。
也可以将碎铝箔或锡箔纸在小苏打溶液或盐水中浸泡,将银饰放入其中,对溶液进行加热数分钟后即可,这种办法可以将硫化银、氧化银还原成银单质。不过,反应完成后氢氧化铝可能会附着在表面,凝集为白色杂质,如果表面残留白色杂质,可用盐酸或白醋等进行清洗。
还有一个更简单的办法,用牙膏或者橡皮给银饰进行物理抛光。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以碳酸钙为摩擦剂的牙膏较为妥当,含有二氧化硅颗粒则不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