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zǒu—
走【zǒu】,会意字。甲骨文与“夭”是同一个字形,像一个人在大步行走时摆动两臂的样子。金文的字形在“夭”的下面添加了一个表意的符号“止”,表示这是下肢的动作。
《說文解字·走部》走: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
段玉裁注:「夭部」曰:夭,屈也。「止部」曰:止爲足。从夭止者,安步則足胻較直,趨則屈多。
许慎和段玉裁没有能见到古文字的“走”字,所以误以为“夭”是下肢的屈直。
《釋名·釋姿容》兩腳進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奔...有急變奔赴之也。
段玉裁注:「夭部」曰:夭,屈也。「止部」曰:止爲足。从夭止者,安步則足胻較直,趨則屈多。东汉·刘熙的《释名》,把下肢行走的动作分得很细。他说:两只脚向前进叫做“行”。我们现在说的“走”,古时候叫做“步”;而快走,古时候叫做“趋”。而古时候说的“走”,是疾趋,就是现在说的小跑。而古时候说的“奔”,现在叫奔跑。
2 文 献 选 读
《詩經·大雅·緜》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这里的“走”是奔驰的意思。
说古公亶父第二天一清早就快马沿着渭水河边向西奔驰而去。
《詩經·周頌·清廟》駿奔走在廟。
迅速奔走于宗庙之中。
《禮記·玉藻》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
儿子听到父亲在呼喚,要赶快把手中的东西放下,嘴里正在吃着食物也要马上吐掉,要跑步前往,而不仅仅是快走。
《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有人害怕自己的身影,也厌恶自己的足迹,总想避开它而快跑。结果跑得越远,脚印就越多;跑得越快,身影越不离身。他认为自己跑得还是太慢,便快跑不停,最后用尽气力而死去。他不知道只要到了阴暗的地方,影子自然就会消失;处于静止的状态,就不会有足迹。实在是太愚蠢了!
孔子家語·六本》
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孝子在受到父母责罚时,若是轻打就忍受,若是重打则逃走,以免自己受伤而陷父母于不义。
3 成 语 典 故
远走高飞
离开某地,逃避到远处去。
“《後漢書·卓茂傳》:凡人之生,群居雜處,故有經紀禮義以相交接。汝獨不欲修之,寧能高飛遠走,不在人閒邪?”
走为上计
在战场上遇到了强敌,知道自己已陷于了困境,根本无力抵抗敌人,这时选择逃走是最好的策略。现多用于做事时,看到形势对自己极为不利,没有成功的希望时,就选择退却和逃避。
“《南齊書·王敬則傳》: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
挺而走险
在无路可走的情況下,被迫选择走冒险的道路。
“《春秋左傳·文公十七年》:鋌而走險,急何能擇?”
鹿走苏台
淮南王刘安意欲谋反,召见伍被来谋划。伍被用昔日伍子胥劝谏吴王,吴王不用其计,而被迫自杀的故事来劝谏刘安。他借用伍子胥的话说:看见麋鹿在姑苏台上漫游。我现在也看见了宫中长出荆棘,露水沾湿了衣襟。
后以此比喻国家败亡、宫殿荒废。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臣聞子胥諫吳王......『臣今見麋鹿游姑蘇之臺也』。”
以「走」作偏旁的会意字
姓赵的
“赵(趙)”,
赶快的“赶(趕)”,
趋势的“趋(趨)”,
奔赴的“赴”,
有趣的“趣”,
雄赳赳的“赳”,
趁机的“趁”,
起来的“起”,
以及“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