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除夕诗句大全 ,一年将尽夜,明日又逢春,兼谈除夕的来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24 14:51:29    

除夕古诗五首:院院烧灯如白日,一星如月看多时

古人是什么时候开始有年的概念呢?

最初年的概念,是模糊的。人们在原始社会生存的时候,只能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生长情况来迁徙,居无定所,或者逐水草而居。并没有年的精确计算。

到了原始社会晚期,人们开始掌握石器,用简单有效的工具种植农作物,最开心的当然是农作物成熟的阶段。年的最初含义,是成熟弯下的农作物。

而丰收的农作物往往会让人们度过寒冷贫瘠的时段,所以就有了关于丰收的祭祀祈福。

黄帝时代的年,也应该有一套计算方式,比如天干地支记录月份和日子,每60日一循环,每60年一循环,但是这样的记录方式,大约只有原始社会的少数上层人士所掌握。和百姓关系不大。

原始社会尾期,新石器时代,很多普通人都掌握了耕种的技术,生产力比从前发达,为了向土地,向自然获得更多的收获,精准划分一年的长度以及四季,成为必须。

古书记载是尧时代,尧开始观测日月运行,制定了一年的长度,为366天,定下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这样的大节气。而陶寺出土的观象台和圭表,印证了这种存在。

那么距离尧时代不远的夏朝,是将农历正月定为一年的开始。

当然这个时期,是以月亮的月圆为新年,还是月亮一月的发生为新年,还是以某个节气为新年,暂时还没有考证出来。

但是我们要知道,定下一年开始,是人类智慧的集合,由当时顶层人物勘定,作为神权天授的一个重要象征,所以无论年定在什么日子,都会有隆重的祭祀,宣誓这种存在。

到了周朝,以农历十一月冬至为岁首。皇帝祭天,在之后的腊月会举行盛大的腊祭,而腊祭,会有相当隆重的巫祭,称为大傩,傩,是巫舞,是驱除人间的灾难疾病而举行的仪式,而大傩是盛大的巫舞祭祀,迎接崭新的春天。要知道对于农业,春天的重要,是万物发生,土地会有新一轮的萌发和收获,而土地和作物,是人的生命线。当然人更重要,因为必须在各种灾难疾病中延续存活。

周朝的傩祭,是在腊月的腊日,当然周朝的腊日是哪一天,不重要,重要的是傩祭,是腊月重要的祭祀,是为迎春。

傩祭的内核是什么呢?——驱鬼拜神、去邪逐疫,逐除不吉。而最盛大的祭祀,往往在人工的土台,宫殿进行,那片空地,称为除,除的原意,是层叠的台阶,其实稍微联想一下,就是祭台。

那么汉朝以正月初一为新年,在新年之前的腊月照例会举行盛大的傩祭,且这种傩祭,不但有着迎春,还有着迎年的含义。几乎肯定的是,汉朝末年官方重大的傩祭,已经在新年的头一天。

因为晋朝周处的《风土记》,”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已经点明了除夕就是新年的头一夜,民间的迎年狂欢,是从十二月一直延续到十二月最后的日子,这个日子已经叫“除夕”。

除,是指的一年腊月最重要的逐除邪疫的傩祭,通常在夜晚皇宫的空地和祭坛举行,因为古人崇拜太阳和火,冬天的太阳可遇不可求,但是对于火的崇拜和运用,将这夜变成不夜天。

而汉朝之后的除夕,是指的新年的头一天,包含夜晚,迎春复迎年,叠加成盛大的迎年狂欢。

其中,燃放爆竹,喝屠苏酒,灯火守夜,无不是古代傩祭的延展和变化。

爆竹在古代,是以竹子篝火的火光和脆响,燃烧的烟雾,驱除山林猛兽,还有杀灭空气中的细菌以及阻拦流行疾病的作用,到了宋朝,爆竹添加硫磺火药,空气中有浓浓特殊的硝烟气息。

喝屠苏酒,是古代草药酿造的酒,有暖身养生,祛病防病的作用。

灯火守岁,则是用光明之火,驱除黑暗鬼魅,以光明温暖铺垫人们走入新年新春。

当然现在解释除夕,是一年的事务和心情的大扫除,也是通的。

这个日子,古往今来都非常重要。它是流动岁月中一个重要的节点。一年最后夜,新旧两更替。

除夕既然是在新年头一天,守岁是最正常不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是尧时代普通人最惬意且最满足的生活切面,实际就算是上古,夜晚的活动也多,比如狩猎,祭祀,迁徙。生产力发展,太平之后,人们的闲暇时间更多,晋朝周处的《风土记》,明确写了通宵达旦不睡觉,过除夕,迎接新年。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春之计在于晨,更何况是这样盛大的人人参与的年岁之交,在火光庆祝中,送走旧年,迎接新年。

“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

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

帘开风入帐,烛尽炭成灰。

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南梁 · 徐君茜《共内人夜坐守岁诗 》

看看南北朝时代的过除夕。

徐君茜和妻子一起倒计时迎接新年。

欢快多多,可欣赏的东西太多,就桌子上的,都是佳肴美酒,那酒一杯杯不停。

那么桃子为什么会出现在酒里呢?很简单,桃和过年有着重要联系,古人相信桃木能够辟邪,所以除夕门口要挂桃板桃符,以表示阳气旺盛。而桃仁,则意味多子多福。在除夕夜喝桃仁或者桃干泡的酒,我当然会联想,这家人打算今年再生一个。

粽子一般是端午节的佳肴,但是已经出现在除夕,可见古人未必拘泥,好吃的东西都摆上桌子来,一口粽子一口鲜红酸甜的杨梅馅,既可以解酒,又有幸福的味道。

这守夜一直吃喝到了新年,蜡烛烧尽,炉火成灰。

妻子还在盛装当中,不过她也不打算卸除头上这华丽沉重的装束,因为此夜无夜,已经到了新年第一天,那太阳照耀在她的盛妆上,她要的就是这样新年朝阳的明丽,好去拜年哦。

这南北朝梁朝距今可有一千五百年,一千五百年间事,过年并无大不同。


“除夜清樽满,寒庭燎火多。

舞衣连臂拂,醉坐合声歌。

至乐都忘我,冥心自委和。

今年只如此,来岁知如何。”唐 · 张说《岳州守岁 》

张说是早唐丞相,曾经在湖南做官。

当时的湖南仍旧是唐朝的边远地区,这里少数民族多,很多风俗和北方长安不一样。

比如除夕,这里流行篝火歌舞。

大家穿着节日的盛装,手拉着手,臂挽着臂,围着篝火歌舞合唱,气氛十分高昂。

连坐下来看歌舞的人,都忍不住汇入了歌的洪流。

这样的快乐,一时会忘了自己的存在,只是在蓦然之间,他想到自己是在这里为官做客的,来年不知道还在不在这里,略有忘情和感伤。

那么这个场景,人们很容易联想起湖南贵州的火把节,民风淳朴,男女共舞。张说在盛大的篝火中,度过难忘的的除夕。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唐 ·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并不是所有的除夕和过年,人们都如愿以偿,和故乡家人一起。

戴叔伦此时是赶往家乡过年的路上,然而就差那么一段路程,他除夕滞留在离家乡不远的石头驿,而为了回家,他已经奔波万里。

这首诗代表了过年时,游子的心情。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别家院。

在这寂寞的旅馆,谁来问候我,只有一盏灯光伴着我。这是过年的常态。比如当代巨大繁华的城市,在除夕过年的那几天,往往店铺休市,许多人回乡,街面分外寂寥。

好在小旅馆还能提供住宿,只是主人多半也团聚去了,留下他一个人在驿站,比寻常凄凉。

这是一年最后的夜晚,他却还是未归的游子,人在客途。

回乡团聚已经成为很多中国过年的情结。而他就差了那么点运气,想必是路上多风雪,延误了一两天。这种沮丧人生常有,只是在这个节骨眼,让人更觉悲凉心酸。

好在,新年和春天明天就到了。

只要想得转,那是青春作伴好还乡!

实际立春和新年虽然往往不在同一天,但是很多人,都将过年兼作迎春。

所以明日又逢春,十分应景。



“金吾除夜进傩名,画裤朱衣四队行。

院院烧灯如白日,沈香火底坐吹笙。“中唐 · 王建《宫词一百首 其八十九 》

那么唐朝宫廷在除夕,依旧保留傩舞这种仪式。

只是周朝和周朝之前,是由大巫师主持进行,到了唐朝,则由宫廷年轻力壮的卫士,戴着面具,进行傩舞,有着极强的观赏性。

他们带着狰狞的面具,穿着条纹的裤子,上身穿着朱红的衣裳,四队进入场地,跳着傩舞。

或者正是这些英勇少年身上的阳光之气,让傩舞更有气势,保佑宫廷。

那宫廷的院落,户户点灯,用沉香燃起篝火,宫廷乐队在篝火中吹奏喜庆的乐曲。

宋朝宫廷也举办大傩仪,是由护卫皇城的各个部门抽出人员,戴面具,着绣画杂色衣装,手执金枪,银戟、画木刀剑、五色龙凤,五色旗帜,加上宫廷教坊中的伶人扮演将军、符使、判官、钟馗、六丁、神兵、五方鬼使、灶君、土地、门户、神尉等神,一路歌舞吹打,所谓“埋祟”。这里已经有了很强的娱乐性,成为一种风俗。

当然清朝的大傩,有它自己的体系,因为信奉萨满。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清 · 黄景仁《 癸巳除夕偶成 其一 》

不知道为什么,我其实最爱黄景仁的除夕。

黄景仁虽然是清朝康乾时代的人,但是他仿佛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隔得不远,为工作为前途忙碌的同时,往往生出一种自我孤独的感觉。

是千家笑语万户喧闹的除夕夜,他爱热闹,又喜欢热闹中的那点孤独,正好,一座人来人往的桥,满足了他。

他在人群中站在桥边,仰头看着天上的天空。

此时除夕夜是没有月亮的,但是正是无月,有那么一颗星星分外皎洁明亮,就像他自己。

忧患之感,常常起在常年漂泊,未来不定的他的心里。

在这样热闹中的一瞬孤寂里,他看到那颗星,感受到了浩渺孤寂,也感受到了清美寒凉。

他爱着人间的热闹,可是命运却总是将他孤悬天外。

但还好,无论你有多少孤独,总会有一颗星守护你。开启你的去旧迎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