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是古人的一种专属情感,也由此出现了“送别诗”这一大类别,因为当时的一别很可能就是一辈子无音讯。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友人》李白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四首》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王维《送别》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李颀《送陈章甫》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杨炯《从军行》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送别诗》
隋 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这首诗题目是《送别》,全诗借柳条、杨花的物象寄寓惜别、盼归的深情,凄婉动人。唐代以前的咏柳惜别诗中,这大约是最完美的一首。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早在《诗经》中,人们已将杨柳与惜别联系起来。据说自汉代开始,出现了折柳送别的风俗。
古人赠柳,寓意有二:
一是柳树速长,以它送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着情意绵绵;
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意。所以,柳是古代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江亭夜月送别(二首选一)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评解】
只以“离亭掩”三字点题,别意均融入夜色中,结句“寒”字更传出客去凄凉情怀,极曲折委婉之妙。
唐汝询《唐诗解》:“烟升月转,见话别之久;亭掩夜寒,觉悄然无人。”
黄叔灿《唐诗笺注》:“‘寂寞’句根首句,‘江山’句顶次句。‘寒’字妙,一片离情,俱从此字托出。”
山中送别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评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句句情意,真是鬼斧神工。
李白被誉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创作了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他的作品既有写景抒情的,如《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又有送别诗和思乡诗。杜甫评价他的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别赋》节选
江淹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况秦吴兮绝国,复燕宋兮千里。或春苔兮始生,乍秋风兮暂起。是以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舟凝滞于水滨,车逶迟于山侧。棹容与而讵前,马寒鸣而不息。掩金觞而谁御,横玉柱而沾轼。居人愁卧,怳若有亡。日下壁而沉彩,月上轩而飞光。
佛教说人间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求不得、爱别急,五阴聚。讲人世间总总不如意,统御于这八苦之中,生老病死,无人可免,对于另外四苦,则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不同的感受,南朝江淹在《别赋》中的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道尽了天下多少为爱别离所苦人的心声,而人生最大的别离,莫过于死亡,死亡即是一定,却也是无定,谁都知道自己必死,但又谁也不知道何时会死,道家讲顺则为人,逆则为仙,于是有一些人希冀利用道术延寿,但其实人生天地间,事情发展往往一环紧扣一环,寿是延了,却又惹出了无穷的麻烦,令人后悔不已。
于易水送人
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一首送别诗,却不含惜别之情,偏写荆轲在此别燕丹一事,慷慨悲壮,气概横绝。尤其是“水犹寒”三字,兼摄今昔,展示视觉、触觉、听觉震撼,虽古人已去,而雄风壮采,凛然如生;使人仿佛听到风儿萧萧,犹如听到人声呜咽,顿生感慨。整首诗寓意深远,笔调苍凉,余味无穷,实为上乘之作。
谢亭送别
唐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首著名的送别诗写于风景如画的安徽宣城,
劳歌岸畔,红叶青山,乐景写哀情。
送完老范,西楼独酌,酒入愁肠,不觉伏案睡去,
醒来已是日暮,心中念想友人已经走远,镜头扫过西边的落日以及烟波浩渺的江面
最后满天风雨里,给了老许独自下西楼的落寞背影一个特写,这个背影定格了千年,成就了唐朝送别诗中的精品之作,无一字点哀伤,处处皆是黯然神伤,就像这满天风雨,你逃无可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诗人王勃的一首送别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杜少府的深厚友情和对离别的豁达态度。
王勃(649—676),唐代诗人,字子安,少时即显露才华,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辞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少年天才,王勃的诗歌著作,诗文构思巧妙至极,宦海沉浮历经沧桑,但其诗气势磅礴,雄浑壮阔。而这首有名的送别诗也是不同于其他一样充满离别的愁绪,反而是给人一种宏大豪迈之感。
开头两句极为形象地描绘出了出发地和目的地的地貌,眼界开阔,似乎带着我们从长安看到了三峡。后情深意切表达离别的情感,流露出淡淡的凄清,而最后又来了一个巨大的转折,千古名句由此而来,知己的情谊是不受距离和其他任何条件限制的,是永恒的。宽慰里自然有对友人的不舍,但更多的是乐观豁达的直抒胸臆。
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首七言绝句叫《别董大》,当然是一首送别诗。高适最擅长的题材是边塞诗,是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的诗作。除了他最著名的一些边塞诗之外,如果要选一首妇孺皆知的高适作品,恐怕非《别董大》莫属。在唐代所有的送别诗里,它可以算是最豪迈、最为振奋的一首。
这首诗写于高适年轻的时候,此时他还没有像以后那样做大官。在唐代诸多重要的诗人里面,高适可以说是官运最亨通的一位。他做过剑南节度使、刑部侍郎,都属于省部级高官。但是,写《别董大》时候的高适,还是一个小青年,没有职位,也没有工资,过着漫游的生活。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送柴侍御》是诗人被贬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时的作品。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诗人写下这首诗为他送行。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其实,“征戍”、“迁谪”、“行旅”都是“离别”。江淹《别赋》一语中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时候通讯落后,交通落后,所以有强烈的“悲莫悲兮生别离”之感。王昌龄被贬在沅水这边的龙标,而友人柴侍御即将乘船去沅水那边的武冈,虽然两地水道相连通,只隔一丛青山,但毕竟是“两乡”:别时容易见时难!好在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真正的朋友那份思念、关怀的情谊是永恒的。正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令人喟叹不已!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公元754年(天宝十三年)在轮台写的一首送别诗。这首诗抒写塞外送别、雪中送客之情,但并不令人感到伤感,全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送人赴举》
宋 黄庭坚(八岁)
青衫乌帽芦花鞭,送君归去明主前。
若问旧时黄庭坚,谪在人间今八年。
诗意浅析:童年老成的黄九送家中亲属参加科举时写了一首送别诗。穿着学生的黑色“校服”和帽子,手持芦花作鞭,特地来送您应举,并可直通殿试。届时如果陛下问起当年的我,您回奏就说我谪回世间已经八年了。
送人东游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酒慰离颜。
赏 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何人不详(或为鱼玄机,鱼有《送别》相和)。看诗中地名都在今湖北省,可知这是温庭筠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贬隋县尉之后、唐懿宗咸通三年(公元862年)离江陵东下之前(应为咸通二年秋)的作品,很可能作于江陵,诗人时年五十左右。
此诗写送别,“浩然离故关”一句确立了诗的基调,由于离人意气昂扬,就使得黄叶飘零、天涯孤棹等景色显得悲凉而不低沉,因而慷慨动人。诗的最后一句透露出依依惜别的情怀,虽是在秋季送别,却无悲秋的凄楚。全诗意境雄浑壮阔,慷慨悲凉,有秋景而无伤秋之情,与人别而不纵悲情,毫无作者“花间词派”婉约纤丽的文风。
这首诗逢秋而不悲秋,送别而不伤别。如此离别,在友人,在诗人,都不曾引起更深的愁苦。诗人只在首句稍事点染深秋的苍凉气氛,便大笔挥洒,造成一个山高水长、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回应上文“浩然”,前后紧密配合,情调一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浩渺的文学长河中,唐诗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更是流传千古的佳句,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这是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之景、宽阔的长江放舟画面以及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表现出他送别友人时的无限依恋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赞美之情。
《芙蓉楼送辛渐》
唐代·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首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寒雨洒满江面,夜幕降临,诗人在芙蓉楼送别好友的场景,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之情。后两句则是诗人对友人的叮咛,他告诉友人,如果洛阳的亲友问起他的情况,就说他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诗的前半是叙事,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起句先写离去者,展示了李白在正要离岸的小船上向人们告别的情景。诗的后半句是抒情,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行诗极力赞美汪伦对诗人的敬佩和赞美,也表达了李白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这首《送别》,宛如天籁之音,萦绕在无数人的耳畔,也让我们对这位传奇人物充满了敬仰之情。李叔同与浙江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渊源。他的祖籍浙江平湖,这里的人文气息滋养了他的艺术才情。浙江的山水之美、文化底蕴,都成为了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
他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音乐、绘画、书法等领域均有卓越建树。其音乐作品情感真挚,如《送别》以简洁而动人的旋律,触动着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他的绘画风格独特,勇于创新,将西方绘画技巧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融合;书法造诣更是高深,独具一格的“弘一体”,蕴含着他对佛法的深刻领悟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李叔同以其坚毅的精神,不断追求艺术的至高境界。他的一生,是对艺术执着追求的一生。从早期的传统文人,到后来的艺术教育家,再到遁入空门成为高僧,他的每一次转变,都源于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不懈追求。
在浙江执教期间,他培养了众多艺术人才,如丰子恺、潘天寿等,为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