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金瓯缺深度解析(一部《金瓯缺》:讲不尽900余年前的靖康之耻)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3 08:35:25    

我们之所以希望回到过去是因为过去回不去了;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回到过去则是因为过去的结局还是最终失去。

如果可以穿越,你愿意回到哪个朝代?当初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毫无疑问选择了宋朝。可当我花了3个多月时间读完了这部《金瓯缺》时,一切的虚幻的憧憬彻底灰飞烟灭,这个王朝的死亡过程始终让我们不能直视。

我们之所以希望回到过去是因为过去回不去了;我们之所以不愿意回到过去则是因为过去的结局还是最终失去。

成立于公元960年的北宋王朝是我国古代经济最为发达的一个朝代,曾经看到一个数据,这个半统一的王朝巅峰时期的GDP是明朝的10倍,人口规模巅峰时期也达到了1亿以上。人均粮食产量也是历来封建王朝中最高的。

同时宋朝也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的朝代,儒家思想中的刑不上大夫在宋朝得到了实现。一个知识分子一旦受到打压也不会有生命危险,最多是被流放。著名的苏东坡就是如此,一生不得志,不是在流放地就是在流放的路上。王安石和司马光因为变法争斗得不可开交,但是在一方得势后并没有对另一方赶尽杀绝,双方都得到善终。

东京梦华倾灭也只在一瞬间


我们历史教科书上对宋朝最为诟病的就是积贫积弱。这主要表现为宋朝官员军队数量庞大,增长迅速,财政入不敷出。地方军队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战斗力低下。这一切的根源就来自于宋太祖赵匡胤的那句著名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也许正因为这样的“卧榻情结”才促使宋太祖通过杯酒释兵权,集中了中央的权力。这种情结使宋朝保证了百余年的稳定,但也许正因为这样的情结才造成了1127年靖康之难。

回到这部《金瓯缺》上来,故事从宋金海上之盟开始,打算南北夹击摇摇欲坠的辽王朝。此时的宋朝统治者就是历史著名的宋徽宗赵佶,也就是《水浒传》里李逵嘴中嚷嚷道的鸟皇帝。他是中国历史上书法家、画家,他创立的瘦金体现在可是传世珍宝,可惜他不是个好皇帝,从一开始他就不应该从事皇帝这个职业。

北宋王朝一直有一个心病,那就是被辽国控制的燕云十六州。后晋的儿皇帝石敬塘为了当上皇帝,将这块具有天然屏障的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从此,南方的王朝失去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防线,在与对方作战中屡屡吃亏失利。宋朝成立也曾多次设法收复这块失地,宋太宗赵光义曾经率10万大军北伐辽国,可惜在高粱河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赵光义本人也因此中箭险些被俘。公元1004年的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之间数十年的战争,自此宋辽边境没有大的战事,但是燕云十六州却成了每个宋朝皇帝的心病。

作为艺术家的宋徽宗赵佶,同样以艺术家的方式来治国理政。为人浮躁轻佻的他,可能在继位之初并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壮志。他皇帝生涯大部分精力都放在艺术创作,建造艮岳,以及博名妓李师师一笑。他治下的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勔等六贼在朝堂上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荒淫无度、排除异己,在私下滥使职权以鱼肉百姓为乐。

历时三个多月读完的《金瓯缺》


原本积贫积弱的北宋王朝此时国内已经矛盾重重,《水浒传》中的宋江起义也就发生在这一时期,而更大规模的方腊起义更是让这个王朝风雨飘摇。而此时的赵佶并没有看到王朝风光无限好的背后隐藏着重大的危机,他依旧我行我素,并在权臣的怂恿下与金朝联合对同样摇摇欲坠的辽国发动了夹击。

然而,主动出击的宋军面对辽军的残兵败将竟然一触即溃,不得不请金兵攻占了燕京,收复燕云十六州。而宋军的表现让金兵看到了南下灭宋的可能。后来的故事说起来让人痛心:1125年,金兵一路南下,宋徽宗赵佶将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仓皇出逃。金兵经过两次汴京之围,抢掠了大量的财富,并最终掳走了徽钦二帝,这就是历史上屈辱的“靖康之难”。随后的南宋王朝在多年的抗金之战中与金王朝达成了合议,曾经的故土再也收不回来了。

以上就是整部《金瓯缺》讲述的故事大背景。从海上之盟到北宋覆灭,不过数年之间,一代看似繁华的世界,顷刻灰飞烟灭。

正如作者徐兴业所说:历史上有两种情况都会使人们产生末日感:一种是长期积弱,到后来只剩得奄奄一息,人们普遍存在的脆薄衰竭的心理状态禁不起一点外来刺激而产生的末日感,这是慢性的末日感;另一种是表面上繁荣富强,枝叶茂盛,实际上却早已蛀空烂光,一旦受到强大的外来压力,便堤决防溃,祸水横流,一发不可收拾,人们从长期欺骗着自己的假象中醒悟过来,已经来不及了。他们惊慌失措,也会产生急性“末日感”。而北宋的灭亡那一段时间就是这种急性的“末日感”弥漫的时刻。

从金兵入侵到最终的两次汴京之围,北宋朝堂上下的惊慌失措加剧了他们末日的降临。宋徽宗的传位,六贼的诛灭,投降派与主战派的斗争,宋钦宗本人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让原本还有一线生机的王朝坠入深渊。看到这一处,我总有一种气不打一处来的感觉,对于王朝覆灭徽钦二帝以及朝堂上下官员的命运有着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感觉。明明可以聚集各方力量与金兵周旋,却选择了屈辱的投降,把自己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靖康耻,何时雪


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集权统治,将一个王朝的命运都集中在统治者一人手中,政权平稳的阶段还没有太多问题,一旦遇到动荡和外敌入侵,统治者个人的素质将决定整个王朝的命运。而北宋末年的徽钦二帝并不具有力挽狂澜的政治才能,甚至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的他们连应对困难的能力都没有。

从表面上来看,《金瓯缺》的主角是北宋青年军官马扩,他历经的海上之盟、两次伐辽和后来的抗金战争。整个战争改变了他和整个家族的命运,因为这场战争,他的父亲殒命沙场,侄子不知所踪,母亲和妻子在敌占区沦为家奴,自己的女儿也不幸夭折。书的最后是马扩来到敌占区见到了奄奄一息的妻子亸娘,并最终带着她的骨灰回到了南方。而妻子临终前所期盼的:“日月重光,金瓯无缺的好日子”却再也没有来过。

但是从本质上来看,《金瓯缺》真正的主角则是对立双方的统治集团,他们主导了整个战争的走向,造成了三大王朝的最终命运。我们都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关键人的关键动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历史的走势。

这部《金瓯缺》曾经获得过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荣誉奖,这样的历史小说我看完前后花了3个多月的时间,也许我再也没有勇气去看第二遍。作为一部历史小说,我认为最应该做到的就是介绍历史变迁背后的经验和教训。正如作家马伯庸在一档节目中所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我认为《金瓯缺》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在整部小说中看到战争前夕东京的繁华,这就是清明上河图里的东京镜像。我们亲历了整个战争的激烈与残酷。我们还见证了烽火过后,百姓的痛苦与悲惨。正所谓:“兵火有余烬,贫村才数家。 无人争晓渡,残月下寒沙。”

战争是残酷的,战争也是可怕的。描写战争的可怕,因为它是真实的。真实的东西就应该记录下来,成为历史的文献,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验教训。

四卷百万字的《金瓯缺》已经读完,将近九百年前的靖康之难已经烟消云散。但是历史的沉重感,历史深处的耻辱和教训依旧存在,他们不应该被我们忘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