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楔子是什么意思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06:46    

简单来说,楔子大概就是开场戏。但这开场戏却与后文有着大大的关系。

比如,《水浒传》的楔子讲了一个神话故事——当然,也有人说那就是第一回,是金圣叹故意设计成楔子的。这神话故事说了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张天师去京城做法的故事。


龙虎山

洪太尉因为没认出张天师演化的牧童,于是故意要在龙虎山打开一个尘封很久的院落,并执意放走了妖魔。这样的神话故事与后面的梁山好汉什么关系呢?这些妖魔正是三十六天罡和七十二地煞,他们下界投胎后就会变成梁山上的108位好汉——这样的故事设计仅仅是为了故事好看吗?


洪太尉肉眼不识天师

洪太尉从一出场就是个养尊处优的形象,龙虎山的道士让他独自上山请天师,以表虔诚,他却说自己在京城“重茵而卧,列鼎而食”,做不得这样辛苦的事情。洪太尉,就是一个典型的恶劣官员形象,他是带着朝廷使命,为解除瘟疫的事情来请天师,却处处摆出蛮横的姿态,一点没有真诚为百姓祈求的心。这在暗示:作者在《水浒传》中设计的官员形象,大多是反派。洪太尉正因有一副鱼肉百姓的德行,才导致他荒唐地放走了龙虎山祖师爷封印的妖魔。这在点明一个主题——官逼民反。那些妖魔原本在深井中沉睡,如果没有人挪动上面的石碑,他们怎么会跑出来呢?这好比在说,天下并没有刁民,若不是官员一步步紧逼,破坏了百姓生存的可能,谁又会造反呢?

楔子的故事,用十分隐晦又十分有趣的写法,把全书的主要故事以及主题都说清楚了。这就是楔子的重要性。

《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名称里就说明了自己是楔子。可见把这第一回的故事弄明白,就了解了全书究竟要说什么。


《儒林外史》

小说,主要是要讲故事的。但是小说如果仅仅就为了讲故事,这小说就称不上是艺术了。小说一定是通过故事去塑造一个个人物。也就是说,这个人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不能总结,不能概括,而是要靠讲故事让读者感觉出来,这就叫塑造人物。比如,我是个雕塑家,我雕刻的人物浑身都是肌肉,你还看不出我想告诉你这是个孔武有力的人?我把一个人雕刻成消瘦无比、面目扭曲的样子,你还看不出我想告诉你这个人正在经历痛苦吗?但是塑造人物还不是目的,通过人物我想告诉你一个主题。

比如,那孔武有力的人可能是天神,我想告诉你的是:这个世界是由神灵主宰和保护的——这就是我们在西方的艺术馆里经常能看到的古代雕塑想告诉我们的主题。


海神

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厅中就有许多面目扭曲,骨瘦如柴的人物雕像,那是在表现日本侵华时,中国老百姓的凄苦,借以控诉侵略,呼唤维护和平——这便是这组雕塑的主题。

国家博物馆抗日主题雕塑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看《儒林外史》的第一回。这一回塑造了一个人物,名叫王冕。王冕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就是那首《墨梅》的作者。历史上的王冕可能并非和《儒林外史》中写得一样,但是古典小说喜欢拿真人来开玩笑,所以也不必把小说中虚构的人物和真人对号入座。

小说里的王冕是个放牛娃,因家境贫寒,在秦老家做工。他后来自学成才,能花没骨花——不用线条勾勒,直接用墨色晕染的花。因为画得十分逼真,引来各路人争相购买。诸暨县一个专门为官府采买物品的翟头役替知县买下了王冕的画,知县将之送给了京官危素。危素想要结交王冕,王冕却几次三番避而不见。最后王冕干脆离开了家乡。后来,王冕回乡给母亲养老送终,却偶遇吴王,也就是朱元璋。王冕与他促膝长谈,提出了治理天下应该用仁政。最后朱元璋一统天下,朝廷派人来请王冕做官,王冕早已逃到会稽山中了。

在这第一回的结尾,作者还特意强调,人们都说王冕做过官,其实他没做过。话说到这里已经十分明显了。作者要塑造的就是一个不愿接近官场,潇洒淡然的高人形象。王冕从小读书,还有一身绘画本领。这些本领做什么用呢?如果用于结交权贵岂不好吗?历史上多少人读书有本事的目的就是希望结交皇亲或者官员,然后借助他们的本事为官。唐代的李白到处奔走,最终结交到了李隆基的妹妹,从此进入朝廷。清代的郑板桥在京城到处献画,最终被乾隆皇帝的弟弟赏识,得到了为官的机会——千古如此。但是,清代的吴敬梓开始反思这种行为: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原来是读书之后可以做官,做官之后就可以拥有能盖黄金屋的财产了;原来“唯有读书高”的原因是读书是提升身份地位的阶梯!这实在可笑。

王冕是何种人?他读书仅仅为了愉悦自己,提升自身的价值。他用艺术陶冶性情,用艺术提高人生价值,也就是说他真正热爱书籍,热爱文化,改变的是人生的厚度。他并不用读书作为手段敲开权力的大门。王冕也有政治理想,他对朱元璋所说的仁义治天下,明确表明了自己的理念。但是王冕在元末不愿结交权贵,因为那时天下混乱,官场也是乌黑一片。在第一回的结尾,危素落得守墓的下场,可见王冕当时躲避他是对的。而明朝初建,王冕也不愿为官又是为什么呢?小说也有暗示。

同样在第一回结尾,王冕对秦老说出了自己对于八股取士的不同意见,他认为读书人以此作为“荣身之路”——升官发财的道路,就会把“文行出处”,也就是文人的学问品行看得轻了。这就是王冕不愿在明朝为官的原因,并非清高和故作姿态。而王冕的这一担心,正是作者特意设置的机关,后文的大多数文人全都是借助读书和八股取士作为升级的翘板,完全不顾学问和品行,做出种种过分和丑陋的事情。这就是楔子的作用。


王冕成为了本书中的“反面人物”,因为他与后文的所有人都不一样。他的文采,他的能力,他的清醒,他的理念以及他的决绝与坚定,都与本书的其他人不同。后文的那些主人公,才是时代的主流人物,是所谓的“正面形象”,因为他们往往有高头大马和八抬大轿配合,但是他们的肮脏行为与庸俗表现,恰恰说明了是非混淆的可笑与可悲。这正是《儒林外史》想探讨的主题:讽刺那些醉心功名,忘却初心的儒士们,已完全不知读书究竟为了什么。

王冕的名字叫冕,或许是想说竭力避免进入“染缸”。再看看后面的的儒士都叫些什么名字呢?作者的对比手法就能被我们看懂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