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一种民间风俗。是指定期聚集进行的商品交易活动形式。主要指在曾经商品经济不发达的时代或地区遗留下的一种贸易组织形式。又称市集。赶集是劳动人民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赶集也具有一定的周期。
集市起源于史前时期人们的聚集交易,以后常出现在宗教节庆、纪念集会上和圣地,并常附带民间娱乐活动。欧洲中世纪时,集市常于宗教节庆日在教堂院内举行。某种集市往往主要进行某种商品的交易,比如乳酪集市。在一些经济不很发达而交通运输又较困难的地区和国家,商品交换仍保留定期的、或在传统节日举行的集市形式。中国古代除少数大中城市以外,广大地区盛行名为“草市”、“亥市”等定期集市,至今在全国不少省区,特别是在北部和西南部,这种传统的贸易组织形式仍然存在。但各地使用的名称不一,如在北方地区一般通称为“集”,而在南方和西南地区则分别称为“场”、“街”、“墟(圩)”等。它们每隔一定日期(如逢单、双日或逢五、逢十),在固定地点或邻近的几个地点轮流举行。其中也有个别地方利用“庙会”、“骡马大会”等形式,进行一连多日的集市性质的货物交易活动。在经济发展较落后的阿拉伯半岛农牧区,也保存有定期、定点举行集市形式的商业活动。
集市大多位于位置适中、交通方便的中心村镇、寺庙胜地和城镇边缘地区;也可引伸为进行交易的场所或聚落,称为集镇。农村集镇是经济空间网络的基本构成单元,在中心地系统的概念中处于较低的一级中心地。它以其特殊的职能和规模,与一般意义上的城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集镇以经济活动为主,是基于其经济功能发生、发展起来的。是农村商品购集的起点,又是商品销售的终点,担负着农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农产品收购和交易的职能。集镇中一般划有专门的交易地点,为便于管理和进行交易,各类物资分别集中在一定范围,既互不相扰又联成一体。农村集镇还具有教育、医疗、娱乐等职能,是农村居民娱乐和相互交往的主要场所。历代地方官府都力图通过集镇来控制县级以下农村区域。2000年农村集市通过以商促农,繁荣农村经济,沟通城乡联系,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而发挥作用。
集市是一种周期市场,对集市的研究集中在它的周期、结构以及与中心地学说的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集市的周期主要受人口密度的影响,较大的人口密度导致周期短的集市。此外,周期还受到周和月循环的影响,如中国的集市大多按太阴历周期循环。集市属于低级的中心地,交易的商品一般为日常用品和易耗品等低级货物,为集市附近的乡村居民服务。集市地点通常选择位于交通适中的集镇或乡村,以及寺庙所在地、城镇边缘地带等。集市的间隔往往取决于买者和卖者所愿意离开居住地前往的最大距离。
在山东省临沂市自古以来就有赶集这项活动,每间隔5天逢一次集,大家从四面八方聚拢到一个集贸市场,购买家中需要的生活用品,如衣料,油,盐,酱,醋,等。
赶集卖货的老大爷,在没有生意的空闲时间里,卷上一袋旱烟吃着和临摊的有说有笑的。
地理学研究农村集市时,1把集镇作为经济活动空间系统的组成部分,研究集镇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协调配合、集镇的等级系统、相邻集镇组成的循环圈以及交换与市场的空间体系;2研究赶集人的个体特性,经营性质及活动范围;3研究集市周期性的起因和规律。一些地理学者把注意力放在集镇的社会特性上。研究其对农村发展特别是对农村城镇化的促进作用。并通过集镇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征及功能,识别农村社会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社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