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定型于周朝,于汉朝时期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中国又称华夏,在以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的前提下,通过自然文化演化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的传统服饰和配饰体系,通称为汉服。
首先汉服分为领、襟、衽、裾、祛、缘、袂、带、韨(fú)等,其基本结构共分三大类。
1、交领右任
汉服左右两侧的衣襟于领口前交叉叫交领,交领的两条直线相交点在衣中线之上,形成两边中心对称,中国传统文化一直讲究对称学说,延申到汉服文化代表这做人要中正、不偏不倚。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并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左侧内,称之为右衽。这也是汉文化通过礼制规定的,也和中国历来以右为尊有关。又因《礼记 丧服大记》中描述左衽这种既不方便又不文明的穿衣方法为逝者的穿衣方法。所以不是大家认为的男右女左。喜欢汉服的朋友可要注意了。
2、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便分为礼服和常服,顾名思义,礼服指参加祭祀、朝会等重大节日时所穿,常服就更不难理解。礼服一般褒衣博带,而常服短衣宽袖。汉服礼服一般为宽袖,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庄重、典雅。袖又称“袂”,袖子又都是圆袂,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而交领就代表地方。一直以来汉服主流就是圆袂收祛,从先秦到汉朝所反应出来的实物无外如此。
3、无扣结缨
古人崇尚敬畏自然,故在衣服上也体现出顺应自然的哲学。结缨就属于隐扣,也就是我们所称的系带,几根缨带一左一右系于腋下,一内一外,相对打结。即可牢牢固定又可调节松紧,古人智慧难望其项背啊。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象征着权力。
其次各个时期服饰文化受生产力,审美,文化交流的影响又发展出各自不同的风格,而这总体又离不开汉服的三种基本形制。
1、衣裳制(上衣下裳分裁)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讲述上衣下裳的形制取天意而定,是神圣不可改变的,因此上衣下裳是汉服体系的第一个形制。上衣下裳”顾名思义也就是上穿衣下穿裳。“衣”为缝有袖筒的前面是开式的上衣,通俗来说也就是衣服前没有现在所说的扣子。“裳”就是裙,而“裳”在最初,只是简单地裁两片布前后围在身上,是发展到了汉代,随着人们审美等各方面的改变,才开始把前后两片布连起来,成为一个筒的样子,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裙”。上衣下裳制的汉服给人简单直接的印象,上着衣、下穿裙似乎和现代的搭配不谋而合。现代汉语中的“衣裳”一词想必也是来源于此。
2、深衣制(上下连裳)
上下连裳,它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然后在腰部的地方连接起来,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因此深衣制在其裁剪形式上有着明确的规范,人们也将其称为是汉服在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深衣制和前面衣裳制的区别想必也就是在于上衣和下裳是否连接。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其又分两大类直裾和曲裾。
3、襦裙制
襦裙不是单单指一种裙子,而是上襦和下裙的搭配。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襦”即短上衣,是比相较于衣裳制中“衣”更短的上衣,因此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短衣配以长裙,腰间再施以绳带系扎,上衣在内,下裙在外“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后续历朝历代又演变出不同的款式,逐渐成为人们最日常的穿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其服饰文化影响我们中华周边各个国家,每个朝代又衍生出不同的风格,汉、唐、魏晋以及宋和明等等,各有千秋。当今有一大批汉服爱好者,加上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与支持,汉服文化蔚然成风。